第5章 利润:一场辛苦只为它
一、不创造利润是不道德的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不佳。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其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利润,只有利润不断增加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生存下去,一家不断亏损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失去作为企业的资格。资本市场上也有着类似的法则,亏损达到一定条件的上市公司会被“披星戴帽”甚至强制退市。所以说,创造利润既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也是其天职所在。如果企业不能创造利润,就相当于没有完成其设立的基本目标,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道德”的。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这样来描述资本的贪婪,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资本的使命和对利润的孜孜以求。
其他经济单位也有类似特征。一个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其首要目标往往都是获取利润。一家饭店营业,目标不是为了取得更多营业收入,而是在营业收入扣减各类费用后获得更多利润。学而思这类培训学校的目标不是招更多的学生,而是收取学费并扣减开支后赚更多利润。一个经济单位如果不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获取利润,即使营业额再大,顾客再多,门口再热闹,他也会停止这项经营活动,不会一直去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的“利”,就是指利润。
从数值上看,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加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都是利润的构成部分,都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让投资人的财富实现增长。
但是,这两种利润有着不同的特征,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与企业设定的主要经营内容相关,一般具有持续性和可预见性。而非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与企业预先设定的经营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大,不属于主要经营范围,具有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对于华为公司来说,生产和销售通信设备产生的利润属于日常活动,出售使用过的机器设备带来的利润则属于非日常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来讲也是类似的,一个人通过打工、做生意赚取的利润属于日常活动,通过中奖得到的利润是非日常活动。
区分一个经济单位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更客观评估利润的实现质量和未来的持续性。
当人们谈论利润大小的时候,必须给定时间范畴。比如,两家企业同样在三年内实现了1000万元利润,但第一家是在第一年实现的,第二家是在第三年实现的,这两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利润的比较还要考虑资本投入的多少,两家企业同样获取了1000万元利润,但是一家投入的资本是2000万元,另一家投入的资本是5000万元,很明显第一家盈利性更好。另外,利润与现金是不同的,获取1000万元利润并不代表这些利润已经流入银行账户,而可能仍有部分以赊销款的形式存在。有些做工程的朋友会说,这些年做了不少工程,账面上也赚了钱,但很多都是没收回的账款。这些“没收回的账款”往往在收回时会打折扣。
因此,评判利润多少应是在同样取得时间、同样资本投入、同样风险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或者说,我们在看到利润数据时,还要从时间、资本投入、风险特征几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只看一个利润数据。
什么时候算是实现了利润呢?由于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即,当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确认后,利润自然而然地就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