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简单越实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人们只爱与身边的人攀比

某市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入室盗窃案。与其他案件不同的是,作案者是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他为了同别的同学攀比,追求物质享受,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价值四万多元的钱物,然后他坐车去武汉,在不到四天的时间内,挥霍了所有的钱。

这位少年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并且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按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应当比别的孩子更早熟、更懂事才对,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令人心痛的事。

原来,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母亲从来不让他在吃穿上受委屈。只要别的孩子有的,她都省吃俭用,尽量满足他。这么一来,在伙伴们中间,少年不仅不显得寒碜,反而还显得比大多数人都气派。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但自从上了市里的高中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伙伴大不相同了,大都出身于市里的高收入家庭,花钱如流水,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相比之下,他感到自己十分寒酸。此时的他不但以前的优越感丧失殆尽,而且感到了深深的自卑。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于是想各种办法来和那些同学们攀比。他先是每次回家都想出各种借口向母亲要钱。起初母亲还能尽力满足他,但后来实在拿不出了,只得拒绝他。少年见从家里要钱无望,只得另想他法。但他一个中学生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邪路上。一开始,他偷同寝室同学的钱,几次下来并没有被发觉,渐渐胆子大了起来,就把目标转向了社会,做出了前面的令人震惊的“大案”。等待他的,无疑将是法律的严惩。

◇青春期的孩子比什么◇

figure_0081_0030

1.比美

这常发生在女孩在之间,当然男孩也会有类似的比较。比如比比谁的衣服漂亮之类的。

2.比富

很多孩子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家的汽车、新电视,妈妈带着自己到豪华的餐厅吃饭等。

figure_0081_0031

3.比“能”

爱听表扬,做什么都喜欢赢,输不起,只要别人比自己好就会大哭大闹,失去心理平衡。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心态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及时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避免孩子形成严重的虚荣心理。

少年的悲剧来自于跟同学的攀比。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的攀比行为经常发生在身边人的身上,也就是说人们只爱跟身边的人或同行攀比。老李每年夏天捡饮料瓶子卖钱。有一天,他捡了满满一麻袋瓶子。同行老张看到之后,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表示敬佩。老李高兴地乐开了花。这种同行之间的互相比较,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大内定律。

大内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W·G·大内提出的。这个定律是说,我们最关心的是与我们同等地位的人对我们有什么看法。因为愈在同等地位的人面前,愈能看出自己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因为同等地位的人和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和基础,因而有可比性。相反,离我们很远的人,或者和我们差距很大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就很小。他们发财也好,倒霉也罢,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虽然比尔·盖茨让很多人都羡慕,但是很少有人去和他比较。街头的乞丐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乞丐后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们通常会跟自己身边的人比较。如果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比自己过得好,我们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昔日的同事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心里可能会不平衡。当初曾经处在相同的水平上,如今天差地别,难免会觉得愧疚、没有面子。当年一起同窗苦读的同学,有的移民国外,有的开办了公司,有的有了一官半职,只有自己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恐怕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不愿意露脸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喜欢向以前的同事、朋友炫耀。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过去,你的成就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古代的人们取得成就之后讲究“衣锦还乡”。经过一番艰苦创业,终于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时回到家乡去炫耀一番,必然能够得到家乡父老的崇敬和羡慕。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理想抱负都不相同。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导致我们作出和别人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可能引导我们走向成功,有的选择可能让我们停步不前,甚至走向失败。但是,不管作出什么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因此,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如果一定要比较,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