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100个风情小镇(环球卷)(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通布图 千年繁华的尼日尔河珍珠

“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地方”、千年繁华的痕迹、泥土的辉煌

通布图古城,造型奇异的清真寺。

国别

马里

位置

尼日尔河河道、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会处,距尼日尔河7000米

一本非洲旅游书的封面上,曾有这样一句话:“来到通布图之前,请先摒弃你之前的所有想象。”

当你习惯于东方辉煌的宫殿、欧洲庄严的古堡,或者是希腊、埃及那些著名到让你视觉麻木的古董,通布图,这个陌生文明给建筑和壮观做了不一样的诠释。

这些泥砖制成的建筑,历经风雨,仍然屹立如初……

夕阳中的尼日尔河风光。

通布图的美,并非来自那些金碧辉煌的拱顶、乱花迷眼的繁复,而是切切实实的“泥土的辉煌”。这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巨大的、由泥土和沙石构造的建筑组成。经历过了千年的风雨,这座“泥土之城”的气势和那种惊心动魄的古拙的美,在纷繁绚丽的大地上,永远有着别处难寻的美丽。

这座悠远的神秘古城,始建于11世纪。由于其位于水陆交通要道,黄金、象牙、奴隶和食盐在此集散,逐渐让它壮大、丰满,成为一个富庶的古代大城。从15世纪开始,通布图更是一度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是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地之一。许多穆斯林学者和圣徒在此定居,许多著名的书籍是从这儿编撰和流传的。

令人惋惜的是,在此后的几百年,由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发展,这片古代枢纽的主要性逐渐消失,通布图又一度变成了一座“消失的禁地”,与世界彻底隔离,甚至成为了“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地方”的代称。直到19世纪,通布图再次被欧洲探险家发现。而让通布图在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则要归功于一个法国探险家……

沿途风情

乘骆驼走进沙漠,去图阿雷格营地。在夜晚篝火的温柔里,欣赏图阿雷格营地部落的舞蹈表演,品尝独特的食物,是这里不可错过的风情体验。

1827年,充满冒险精神的Rene将自己装扮成当地人的样子,学会了当地人的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由此成为第一位“有幸活着从通布图出来的欧洲人”,并完整地向西方世界讲述了通布图的故事,让通布图再次慢慢回到了世界文明的视野中。

时至今日,通布图仍然充满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神秘色彩。据说,在20世纪游历了通布图的欧洲人仍然公认:这座城市仍是100多年前Rene描述中的样子。

现在,通布图几乎每年,都在大修,修理是自发和义务的,这早已成为当地如今仅存的不到一万个居民生命里的一部分;而经历过政变混乱后,通布图古城遭到了严重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通布图古城升级为“濒危世界遗产”。

通布图有着古老装饰的房门。

不可不游

“黄金年代”的清真寺:通布图最著名的观光点包括1327年修建的津加里贝尔大清真寺,修建于15世纪、已经成为博物馆的西迪·叶海亚清真寺和曾是一所大学的桑科尔清真寺。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通布图的黄金年代,但多年来一直面临着风沙侵蚀的威胁。

生活在沙漠中的图阿雷格人。

保留完好的古世纪门,做工精细的窗户,桑科尔清真寺墙上圆锥形的凸起和有序排布如同门钉的木桩,还有那圆润的棱角,无不透露出一种古拙而遥远的深邃;而散落在通布图大街小巷中的游牧图阿雷格人帐篷,是通布图最惹眼的风光。图阿雷格人为半游牧民族,在一片荒沙包围之中,过着欢快而又悠闲的生活。他们以放牧、贸易和出售自制的手工艺品为谋生的主要途径。每年,他们都会举家从撒哈拉沙漠深处,带出烧制好的木炭、制成平板的沙漠盐巴和自制的手工艺品,暂居于通布图古城,向城里的居民出售。待全部货物售出后,他们再次举家回到沙漠,周而复始。似乎这种本初未变的生活方式,更像是通布图灵魂的某种纯粹悠远的侧写。

通布图的黄昏,有着一种从沧桑中酝酿的华美和雍容。泥土是黄色的,但在夕阳照射下,却发出耀眼的金色华光。一片辉煌中,这座奇绝的千年古城,似乎被岁月的雍容,镀上了悠远而高贵的华光。

按照西非古代游牧民族浪漫的说法,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陆海”,通布图便恰在这“陆海”的中央。也许,通布图,更像是人类文明的一条海上巨船。在它的船舱中,那些千年繁华的文明故事,无一不是人类族群的宝藏;而它那些晾晒在黄昏中的古迹和千古不易的生命力,则像是在海风中,指引古城的帆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