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山东原山林场收获生态红利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王丹青

“在过去,周围村子的人都嫌弃林场。可现在,他们都感谢林场。”山东原山绿地花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管委会采购部经理、博山区内工程部经理杨慧芹说。“林场为他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为他们带来了旅游收益,还有好多人靠林场解决了就业问题。”

“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山东原山林场老职工们形容林场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的确,从60年前不足2%的森林覆盖率,到现在的94.4%的绿化面积,原山林场真正做到了“保护好一片绿水青山”。

但原山林场的改变不止于此。

从30年前负债4009万元的落后林场,到现在总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的“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原山林场还做到了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红利让原山林场得以迅速发展,而在新时期,原山林场的发展还将继续。“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就是我们林场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林场人的新目标。”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说。

护林员+科技手段,守护绿水青山

2000年,杨慧芹作为原山林场第一个女性护林员,开始了她长达六年的护林工作。“每天天不亮,护林员就得到岗,天黑了才能下山。”杨慧芹说。

不同于其他林场,原山林场拥有凤凰山、樵岭前、石炭坞、岭西、北峪、良庄6个分散的营林区,每个营林区,又设有数目不等的瞭望点。护林员的工作,就是排查火灾隐患,守护瞭望点周围几百亩森林。

每天,杨慧芹都要骑着摩托车往返离家20多里的樵岭前营林区。冬天的早上太冷,杨慧芹走到一半都要停车原地活动一下身体,不然手指关节会冻僵,拧不了油门。到了山脚下,杨慧芹背上一天的水和食物,独自一人上山。

与当年杨慧芹只身一人不同,如今孙立瑾是和丈夫一起守护这片营林区的。白天,孙立瑾的丈夫会前往自己负责的瞭望点巡查,孙立瑾就在山顶上的岗亭值班,负责检查过往车辆和游客是否携带火种。

“现在有班车,有公交车,我们自己也买了汽车,下山买菜很方便,有时遇上下雨下雪,火灾隐患小的时候,还能休息一天,到山下看看老人。”做护林员两年的孙立瑾,一点都不觉得工作辛苦。

不只生活条件变好,护林员的工作也因为科技设备的使用得以轻松许多。山东省第一支专业扑火队、第一支防火专用摩托车队在原山林场建成,护林防火微波图像监控通讯指挥系统实现了森林防火报警系统的现代化。从2015年开始,原山林场周边的67个村共配备了2000多台套的防火物资。

到今年,原山林区内已经实现21年零森林火灾。

生态红利,解决了1000多名职工的吃饭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由5家困难事业单位和1家企业整合而成的原山林场,背上了4000多万元的债务。不仅如此,林场1000多名职工的生存也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彼时,林场的生态保护进展顺利,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从生态保护中要红利来养活林场职工,也就是孙建博提出的“以副养林”概念。

孙建博认为,位于城市近郊的原山林场,是发展森林休闲旅游的绝佳场所。1999年6月1日,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原山森林乐园正式开门迎客。“开业后的那个‘十一黄金周’,乐园游客爆满,几乎所有职工都来这里帮忙,维持秩序、售票检票,忙得‘四脚朝天’。”原山旅游管委会游客中心主任徐艳回忆说。

仅用一年时间,原山森林乐园便收回了所有的投资成本。在这之后,民俗风情园、鸟语林、滑草场也陆续建立起来,原山林场改变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以前我们林场人出去,最怕别人问我们在哪儿工作。不好意思说在林场,因为那时候工资少啊。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出去说在林场工作,大家都羡慕我们工资高,福利好。”徐艳说。

林场人走出去,把绿色带进城市和农村

2003年,原山绿地花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在这时候,绿化公司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林场的生态环境我们保护好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孙建博说。

如今,作为绿化公司的一线员工,杨慧芹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在厂矿、企业,到后来的城市,再到现在的农村,绿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绿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现在好多农村,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又破又脏的样子了。村民对绿化工作很积极,村里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大改善。”杨慧芹说,“过去我们就是在林场的山上种树,保护好林场的绿色。现在,城市、农村的绿色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林场人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孙建博对十九大报告中这几句话反复琢磨,铭记于心。

“新时代,我们林场人也要有新作为。我们的新作为,就是带着绿化向城市进军,向农村进军。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我们也一定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出林场人的一分力。”孙建博说。

记者手记

岭西营林区的最高点上,住着孙立瑾夫妻俩。每天早上六点半,孙立瑾就起床做好早饭,大多数时候只是简单的面条。吃过早饭,孙立瑾的丈夫去瞭望点巡逻,孙立瑾就到岗亭里值班。有时候一整天都碰不到一个人,孙立瑾也不觉得无聊。“没人来的时候,我就扫扫地,收拾宿舍门口种的花。”等到天黑,孙立瑾回到距岗亭百米的宿舍,做好晚饭,等丈夫回来。

宿舍里有一台电视机,但收不到信号,前段时间他们从山下拿上来一台VCD机,偶尔会看两部碟片,这是孙立瑾夫妻俩工作之余唯一的娱乐活动。

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他们过了两年多。但孙立瑾很知足。

“我公公也是林场的职工,没少听他说以前的困难生活。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能吃上新鲜的菜和肉,就很不错了。”

再过两年,杨慧芹就要退休了。可她觉得,在岗位工作一天,就得发挥自己“老大姐”的带头作用。选苗木,种苗木,她依然忙忙碌碌。“一线队伍里来了不少年轻人,我们得给他们做个榜样。”

不论是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亭的孙立瑾,还是临近退休仍然奋战在绿化工作一线的杨慧芹,她们作为林场女性职工的代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场的工作繁重而艰苦,似乎并不适合力量较弱的女性。但在原山林场,女性员工并不少。不仅如此,挖树穴,挑水,扛苗木,干起活儿来,女职工并不比男职工差。

“分配给我们的工作任务量都是相同的,根本没有男女之分。”退休职工路来霞回忆说,过去在林场,女职工加班是常有的事儿。“人家可能到四点就完成任务了,我们做不完,就熬到五点、六点。”

她们的热情从何而来?

“我们大多数职工,都是‘林二代’。”杨慧芹的父亲就是一名护林员,过去周末、假期,她常常跟着父亲上山看护林子。“我们这代人从小看着父辈为林场付出,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带着对林场的感情和对父辈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杨慧芹”们奋斗来了林场今天的繁荣。

但她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就像当年的她们接下父辈的担子一样,许多“林三代”如今也投身于林场的建设中。“我们当年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吃饱饭,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在新时代,年轻一代有了新的目标,就是要让林场走出去,把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绿色带到更多的地方。”杨慧芹说。

原载《中国妇女报》(2017年12月7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