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理论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69/25308569/b_25308569.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语法描写
我们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怎样选择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我们继续分析“影响”的用法。仅仅看例(1)本身,似乎两种讲法都行,说不出哪一种讲法更可取。进一步观察,我们见到下面这种句子:
(38) ……影响他儿子也抽烟。(郭荣起演出单口相声《大烟斗》)
(38)的情况似乎跟(1)相同,也有两种解释方法:即或者把“影响”理解为“使(得)”,或者把(38)理解为(39):
(39) ……影响他儿子,(他儿子)也抽烟。
但是,一旦遇见下面这个短语,情况就有所不同:
(40)影响死亡的因素(报纸文章标题)
看到这个标题,不少人认为这篇文章是讲延缓衰老、阻止死亡发生的长寿秘诀。看下去,才发现自己估计错了,原来这是讲促使人死亡的因素。
如果把(40)看作病句,自然另当别论。如果承认(40)这种话可以说,就不得不把其中的“影响”的意思理解为“使得”或“导致”, (40)是不能按照(5)那样解释的。这表明在对(1)的两种解释方法中,把“影响”的意思解释为“使(得)”可以概括(40)这种用法,而按照(5)那样解释,就不适用于(40)。于是,就适用面而言,前者宽于后者。
这个例子表明,对词语用法的描述往往不只一种方式,就事论事地直接比较它们的高下短长并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而语言学者在评价不同的处理方式时,着眼点往往是不同描述方式的概括性孰强孰弱,这一点体现在语法学者对语法规则应该描写语言现象还是应该解释语言现象的讨论之中。这个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汉语语法学者的注意,然而它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么简单,我们不能不予以必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