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峥嵘 弦歌而行: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60周年院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专业创建

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创建和发展

何志均 口述

浙江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1952年,国家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实施在即,全国高校得到了较大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一些原来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被肢解为单科性大学,浙大的文、理科被调整出去,只留下了工科。1953年8月,高教部的苏联顾问无视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初露端倪的历史现实,无视当时世界上的电信科学已经扩展为电子学、计算机和半导体等学科的事实,认为中国今后通信建设不多,有线电要优先于无线电,同时出于保密需要,建议将已经调整了的全国通信类专业进一步合并到全国少数几个大学,浙大的无线电专业因此合并到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就这样,在1953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浙大在无线电方面的发展是空白的。

1957年3月高教部的批文电报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关于无线电技术专业的设置问题的文件

1957年高教部关于设立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复函

1957年8月高教部关于无线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批复文件

1960年浙江大学关于抽调学生作为无线电专业师资的文件

幸运的是,1956年,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何志均教授对比研究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发现我国在无线电、半导体等新的领域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认为浙大应该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于是向时任浙大校长的刘丹提出建议,要求恢复无线电学科和对无线电人才的培养。

1957年春天,无线电专业的重建工作正式展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院系调整前相关专业的老师,有的已调任南京工学院,有的已到电机系的其他专业任教。师资力量缺乏,重生的无线电专业举步维艰。当时的师资主要有何志均教授,院系调整时从电信转入电力专业的张毓鹍,留美归来任教于同济大学的邓汉馨,以及任职于上海公交公司的戚贻逊。在他们的支撑下,无线电专业重新开始起步了。

何志均教授(右三)指导学生做实验

为解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问题,无线电专业试图在现有的学生中培养未来的师资力量。1957年三四月份,15名原电机系的大三学生转入无线电专业学习,这些学生已完成相关基础课的学习,转入之后仍然为三年级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成为无线电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1958届54班毕业生。由于国家相关单位对无线电人才的迫切需要,15名毕业生中只有4名学生能够留下任教,虽然留校任教的人数不多,但他们依然很好地增强了无线电专业的师资力量。

无线电专业发展一步步进入正轨之后,何志均教授开始规划新的发展思路。他向学校提出建议建立其他专业,并先后成立了电真空专业和半导体专业。为充实各专业力量,电机系1956级转出一个30人的小班,成为无线电技术专业三年级;1957级先后转出几个小班,分别成为半导体、电真空、自动远动专业二年级;电机系1955级中提前毕业的10多人担任各专业的助教,边干边学,这些青年后来都成为业务骨干。这种通过转专业、提前毕业获得人才,依靠年轻教师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成长的方式,实乃首创、前卫、大胆,成效也显著。

何志均教授与夫人薛艳庄在三分部的合影

1960年9月,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信电学院前身,简称“无线电系”)正式成立,何志均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何志均教授很注重生产劳动和实验的结合,带头参加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年轻老师白天带学生,晚上就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无线电系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数字仪表、电子管计算机、宽带示波器、真空电子技术、微波技术、半导体材料等。高年级学生和年轻教师们一起参与其中,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概念清晰,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

在系主任何志均教授的带领下,无线电系师生紧密团结,实打实干,帮助建立了浙江省电视台,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办无线电厂、半导体厂和电子管厂,促进了浙江省无线电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无线电系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1960年,无线电系被评为浙江省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

1963年,无线电系由校本部搬迁到浙大三分部。在交通、生活等方面都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全体师生栉风沐雨、奋发创业、砥砺前行,进一步扩大了教学规模和学科规模。在三分部,师生同吃同住,交往紧密,关系融洽,教学相长,其情其景,永生难忘。

浙大无线电专业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经过六七载的发展,无线电系进入了全国先进的行列。无线电系的学生广受业界好评,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品行。无线电系重视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产活动能力,造就了他们卓越的动手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浙江大学三分部校门旧景

整理人:2015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 徐越

2015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