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城市大数据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全球和我国大数据都呈现了井喷式爆发性增长,大数据将会渗透到各个行业及其中的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如同城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已成为城市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战略方向,是城市智能化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大数据将成为人工智能社会的信息载体,助力实现城市的诚信、高效、创新和协同。
(一)城市大数据发展进入井喷式增长阶段
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极大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各种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壮大。互联网(社交、搜索、电商等)、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物联网(传感网、产品远程监控、智慧地球等)、车联网、GPS、医学影像、安全监控、金融(银行、股市、保险等)、电信(通话、短信)都在产生着海量数据。而随着数据开放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务数据的开放也将大量增加数据量。
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内容和开发应用特点各有不同,如证券、投资服务以及银行等金融服务领域拥有最大的数据存储量,通信和媒体公司、公共事业公司以及政府等组织也呈现具有相当规模的数据存储,这些行业更加具有通过大数据来创造价值的潜力。可以预见大数据将进一步高速增长,例如在各部门和地区之间,企业正在加快收集数据的步伐,推动了传统的事务数据库的增长;医疗卫生等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刺激了大数据的增长;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以及物联网中应用的不断创新都在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不断增长。这些相互交叉的动力刺激了数据的增长,并将继续推动数据池的迅速扩张。
(二)城市大数据将成为城市新的基础资源、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
大数据将成为可以与土地、资金、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可以提高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并大幅提高消费者的福利。2011年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零售商能够将营业利润率提高60%以上;如果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行政管理利用大数据,将节省至少1000亿欧元的成本,而利用个人位置数据提供的服务,将可以创造6000亿美元的消费者经济剩余。
大数据也是战略性资源。人类文明经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将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经济。当前,“互联网+”就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以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重组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数据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的演进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扩散,各产业部门界限被打破,连接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实现人、设备、服务、场景的连接。大数据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将有更大的舞台,在确保充分获取和共享大数据的前提下,掌握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的技术,将使得大数据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要素。
(三)城市大数据将提升政府社会治理和决策能力
随着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的领域和数量的进一步扩展,政府数据逐渐从以往彼此割裂、互不融通的“条数据”转向相互融合、重构、延伸的“块数据”。打破数据壁垒、连接信息孤岛后,政府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种类更加高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结果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辅助作用逐渐显现。
大数据因其来源的多样化、大规模实时动态分布式的数据量,冲击着以往以政府为主体的决策模式,改变了以往因信息不足、信息量不够而导致决策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使得决策主体变得多元化、异质化,有利于公平民主因素的融入,增加了决策的准确性。随着数据公开的常态化,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日常运作的监督也将更加有效。同时,通过大量、及时获取的实时信息,有助于政府掌握决策对象的发展趋势或进展,并对未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和更好的服务,而且由于大数据不受时空限制,可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政府治理和决策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决策能力。
(四)城市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正在迅速并将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每个人、每个事物、每件事情、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在向网上映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会映射到网上,对大数据的挖掘正是对世界的二次发现和感知。人们既是数据的消费者,也是数据的生产者。中国是人口大国和信息应用大国,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发展大数据产业空间无限。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推动各行各业依托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融合发展,推动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用新的思路和工具解决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问题,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大数据将让企业拥有增值的潜力与爆发力:通过对销售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企业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对路的生产;通过对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产品营销。而凭借大数据的支撑,我们的居家生活、旅游出行、投资理财更为便捷、多样化:动动手指,宅在家也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电商为你解决;点点屏幕,机票酒店美食一条龙,为人们提供最合适的选择,等等。
(五)城市大数据可能成为新的科研工具和范式
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逐渐加深,过程中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巨量的网络数据、视频、图像、文本、科研和实验等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化、多媒体化与非结构化也成为其显著的特征。传统的数据挖掘和结构化的处理方法与工具技术逐渐无法应付迅速涌现的巨量数据,更无法实现对如此量级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此外,科学家为了达到“重全体,轻抽样”的高追求,同样需要有别于传统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因此,数据量的井喷式增长和数据形式的多样化将倒逼科研工具的升级换代。例如,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宣布将启动2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改善从大量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美国国防部则计划每年投资2.5亿美元左右,在各个军事部门开展一系列研究计划,旨在以创新方式使用海量数据,通过感知、认知和决策支持的结合,加强大数据决策力;美国能源部则斥资2500万美元建立可扩展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研究所,帮助科学家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促进生成其生物和环境等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
科研范式是指科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在科研范式的变迁过程中,依次出现了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科学范式,从对自然的描述提升到用建模和归纳的方法解释经验现象,再到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现象。如今,大数据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分析全样本、接收非精确、发现相关性”等新思路,相应的实践能力也逐渐成熟,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正在酝酿中。2007年,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把数据密集型科学从计算科学中区分出来,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即“第四范式”。“第四范式”则是在未知规律的情况下,运用计算能力从大数据中发现规律。数据密集型科学目前在医疗诊断、自然灾害监测上已有初步应用。不过,数据密集型科学尚未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否能成为“第四范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