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讲 北京城的“名”与“实”

一 北京城的名号

北京城,不凡之城。作为一个古城,一个方国都邑,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元代起,它成为举国之都,至今也已有700多年了。在历史的沧桑中,先后有不少名称和身份与之相关。

1.蓟国与蓟城

北京城这块地方,从商周至唐代为“蓟”。

现西城区滨河公园,立有“蓟城纪念柱”。这是1995年为纪念北京城历史源头而建的。额首刻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柱前石碑,有《北京建城记》碑记,是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首句即:“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见图2)

图2 蓟城纪念柱

(1)蓟国(诸侯国)

蓟,商代初为小国。西周时代,成为周王室的封国。《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礼记·乐记》亦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这一年,是公元前1045年。

(2)蓟城(都城、首府)

战国时期,燕国日趋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随之吞并蓟国,以蓟为燕国的都城。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以蓟为县,蓟城为广阳郡郡治;东汉以后至唐五代,蓟城基本属幽州府,是幽州府治所在。隋朝及唐初,一度归涿郡。郡治、府治,即郡、府的中心城市。

2.燕京与中都

(1)燕京(辽陪都)

宋代,辽宋南北对峙。辽统治北方,公元938年,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改幽州府为析津府,府治蓟城立为陪都。沿用唐幽州城池,城郭周长约13公里,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因蓟城在上京之南,又称南京;依史上燕国建都于此,亦称燕京。从此,燕京作为北京的别名,流传至今。如北京大学现址即原燕京大学,北京景观有“燕京八景”等等;而“蓟”之名号,至此为止。

(2)中都(金王朝临时国都)

1125年,金取辽而代之,与大宋南北对峙。金太宗建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城南)。

1153年,金王朝海陵王称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在辽燕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建中都城,城郭近正方形,周长18.7公里,设城门13座,地域相当于现在西城南部(原宣武区)、丰台一带。这是北京临时成为一朝国都之始。

谓之“临时”,是指时隔50多年,金宣宗又被元蒙大军所迫,迁都汴梁,即今开封。就是说,金王朝一朝经历了上京、中都、汴梁三个国都。

3.元大都与北平顺天府(国都)

(1)元大都(元朝国都)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建都燕京,年号至元。此为北京正式成为一朝国都之始。

因金中都城毁于战火,至元四年,忽必烈下令在金中都东北营建新城。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元大都。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前后历经18年,于至元二十二年,建成元大都城,即现今北京城前身。

元大都的位置比之金中都,整体向东北迁移,相当于现在:北至北土城沿线,南至长安街沿线,东至东二环沿线,西至西二环沿线。

城郭规模比金中都更为方正宏大:周长28.6公里,城门11座,城墙夯土筑成,护城河环绕周围。

(2)北平顺天府(明、清两朝国都)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建立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初建都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命其四子朱棣主掌北平,封为燕王。1399年,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后攻下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

北平是永乐皇帝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故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与南京相对,顺天府升格为北京。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即北平顺天府。

明代全面改建北京城,精心布局,营造城池、宫殿。从永乐至嘉靖年,历经数十年,建成北京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池,环城34公里的北京城。

明代,将北京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坚固壮观的国都。

1644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沿用明城格局。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初、中期,为保障满清王朝统治,实行旗、民分居制度,即满八旗居内城,汉人居外城。

4.北平与北京

(1)北平(特别市)

民国初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建都南京。不久,袁世凯夺位,任大总统,坚持在北京就职。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2)北京(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将北平更名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老北京城,即东、西、文、武城四区所在地;现城四区已合并为东城、西城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