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被父亲在网吧抓现行之后,李博不仅没有“痛改前非”,而是继续选择逃课。为了逃课的事情不再被老师捅到父亲那里,他甚至研究起了每个任课老师的性格和特点,比如班主任的课,他是万万不敢旷课的,他只是逃避一些比较不熟悉的老师的课,这样自己不在班上,老师也很难发现,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把这些心思花到学习上,说不定自己也能考上清华、北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博生活的林区最多的就是树,林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树。这些树木在大人眼里是各种各样可销售的木材,而李博看到的只有树上结的果子。虽然木材能换来钱,可是一个人可砍伐不了大树,再说自己也没地儿去卖。而树上的果子就不一样了,可以摘下来拿到集市上去销售,这样来钱比较快。
所以李博就开始利用逃课的时间去林海摘果子,有什么应季的水果,他就摘什么,然后拿到火车站去售卖,售卖的钱拿去网吧上网。
他在火车站混迹了一周左右,发现火车站其实不是售卖水果的好地方,虽然火车站的人流量大,但是成交量却很少。研究后李博发现,在火车站竞争压力大,因为在这里有很多“专业”的老奶奶也在卖水果,而且她们有包装、有袋子、有固定的价格、有秤。而自己是“打游击”,让人一看就不是正经做生意的。再一个,火车站来来往往的旅客,要么在乘车前就买好了各种食品,要么就是行色匆匆,根本无暇停下脚步来挑选水果。所以导致李博半天捡果子,半天去售卖,最后耗费一整天精力也卖不出来一两个小时的上网费。
后来李博发现,在林区有很多进进出出拉木材的大车,他看准了这个“商机”,在林场的出入口,也就是大车排队等待装车的地方兜售水果。本来司机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很无聊,也愿意跟李博东拉西扯一番,扯来扯去就会买上几块钱的水果。林场摘的水果就在林场卖掉,在这里也没有竞争对手,还省去到火车站的时间和路费,这样一天下来,用卖水果的钱上一天的网吧还绰绰有余。
那是李博人生中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做买卖”,准确地说都不能叫做买卖,买卖是生意的初级阶段,是买进来卖出去的过程,而李博卖的水果没有成本,只是付出了时间和劳力,然后把它们变成钱。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这种商业模式很容易复制。但是短暂的“创业”过程却给了李博很多的启发:任何成功不一定都是偶然,任何的失败却一定是必然。成事在天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更多时候,做事是需要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