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落的形成
村落是农户聚集与扩散的结果。潘家湾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弄清其村名因何而来、村民因何而聚、村民因何而居、村民关系如何,是把握村落形成的关键。
一 村名与村落
潘家湾,因地形与姓氏而得名。根据潘氏宗族后人回忆,潘氏宗族先祖最早于明朝中期从江西省婺源县迁徙而来,在此开辟祖基,定居繁衍。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传统时期,婺源县隶属于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县桃溪村拥有潘氏一支。据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所编修的《纯孝里潘氏世谱》记载: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潘综公第十八代孙,字吉甫,因黄巢寇乱,避难安徽歙县黄墩,其后,始来婺源,定居桃溪,为桃溪潘氏始迁祖。另有一民间说法,即潘氏先人逢辰公,世代居住于福建三山,唐朝末年,上书朝廷,但书尚未到朝廷,恰逢广明之乱,不得已走小路到新安、婺源。婺源有张姓富人,认为逢辰公是一奇才,便把女儿嫁给逢辰公。于是,逢辰公择定桃溪居住下来,成为桃溪潘氏的始祖。
明朝中期,婺源县发生严重灾荒。根据《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婺源县连续三年大旱,全县重灾,百姓纷纷逃亡。此时,婺源桃溪潘氏宗族一人(具体姓名不详)携带家眷逃荒至潘家湾。初来此地,一片荒野,没有人烟。潘氏先祖本想另迁他地,却发现一条大河(红塘河)蜿蜒流淌,路经潘湾,突然转折,形成一个巨大水湾,水面开阔,水流缓慢,远远望去,红塘河形状如龙,潘家湾地处龙眼,风水俱佳,加之逃难劳累,于是就在此建房耕地,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该村落因靠近红塘河,形如弯月状,同时,又定居潘姓,故而得名潘家湾。
图1-1 潘家湾地形手绘图
二 姓氏与村落
潘家湾是一个杂姓村,涉及潘、黄、丁、江等多个姓氏。从人口的迁徙来看,潘家湾的姓氏主要有两次重大迁徙。第一次为明朝中叶,潘姓族人为逃难从江西省婺源县迁徙而来,逃难定居,被称为此地人;第二次为中华民国初年,其他姓氏因打工从江北(长江以北)的安庆、桐城两地迁徙而来,打工定居,被称为外来人。
(一)逃难定居
明朝中期,原居住于江西省婺源县桃溪村的潘姓一户人家(现已无法考证),面临连续三年的大旱,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辗转迁徙到潘家湾,开垦土地,建立祖屋,繁衍定居。潘氏宗族初来此地,荒无人烟,为了更好生存,潘氏祖先以家户为单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传至第六世时,人员较多,开始分房。当地潘氏族人将分房称为分家。当时共分八家,按照长幼有序原则,依次称为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第六家、第七家、第八家。其中,第一家、第二家居住在潘家湾,后第一家因做官外迁(地点与时间不详);第三家居住在石坝村,位于潘家湾正南方向,距离2公里;第四家居住在浦东村,位于潘家湾西南方向,距离2.5公里;第五家居住在排湾村,位于潘家湾正东方向,距离3公里;第六家居住在大圣村,位于潘家湾正东方向,距离2.5公里;第七家居住在三里店,位于潘家湾正东方向,距离1.5公里;第八家居住地址不详。后来,另一潘姓人家(虽然姓潘,但并非当地潘姓族人,而是从外地迁徙而来)。为了寻得认同,立足此地,家人死后能入潘家祠堂,于是赠送120亩良田给潘氏宗族,作为族田,成为潘氏宗族的第九家,居住中渡村,位于潘家湾正北方向,距离10公里。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潘氏宗族各家(房)具体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潘武祥等潘氏后人的讲述整理而成。
(二)打工定居
潘氏宗族在清朝中后期时因自然灾害与战乱而人口缩减。《南陵县志》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春至秋无雨,民食榆蕨殆尽,饿死者甚众。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大雨洪涝,江潮久阻,3个月不退,圩田颗粒无收,农民冻饿死者众多。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第一次进占南陵县城。”在攻占期间,清军与太平军双方发生激战,导致潘家湾等村落受到战火牵连。根据村中85岁的丁姓老人回忆,当时太平军在潘家湾等地胡作非为,为报复清军,掠夺财富,对潘家湾等村落进行屠杀,很多村民纷纷逃亡,造成一些村落人口减少,这也为生活于江北的部分穷人来此打工并逐渐定居奠定了基础。
老辈人口传,当时太平军在这里做过乱,与清朝打了好几次,还杀了好多人。当时,江北是人多地少,我们这里是人少地多,所以我们这些江北人就从老家渡江过来,给此地人做长工。时间长了,手中也挣了一些钱,开始买地建房,就住下来了,成为潘家湾人。
就打工定居而言,各个姓氏的具体情况如下。
(1)潘姓人家。潘姓人家最早迁入潘家湾,开荒建村。潘姓人家于明朝中期为逃避灾荒而从江西省婺源县迁入潘家湾。1949年时,居住于潘家湾的潘姓人家主要是潘氏宗族的第二家,共有4户人家,分别为潘秀兵、潘秀清、潘文斌、潘柏林,已经传至第22代。
(2)黄姓人家。在潘家湾存在“两黄”,一是黄汉成家。黄汉成的烈祖父为逃荒而由江北桐城县迁入此地,当初为潘家做长工,后不断积累财富,逐渐发家,定居潘家湾。黄汉成育有3个儿子、5个女儿。1949年时,3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分别为黄志仁、黄志义、黄志诚,均与黄汉成分家。此时,黄汉成家共有4户,传至第7代。二是黄老九家。黄老九的高祖父为谋生而由江北安庆迁入此地,当初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黄老九育有3个儿子,分别为黄志福、黄志友与黄志富。1949年时,3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与黄老九分家。此时,黄老九家共有4户,传至第5代。“两黄”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3)丁姓人家。丁姓人家于民国13年(1924年)为谋生从江北桐城县迁入此地,当初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丁姓人家共有4户,分别为丁时中、丁汉中、丁云中、丁敏中,传至第4代。
(4)江姓人家。江姓人家于父辈时为谋生从江北桐城县迁入此地,当时为黄汉成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江姓人家有1户,为江邦满,传至第2代。
(5)樊姓人家。樊姓人家为谋生由江北安庆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具体迁入时间不详。据村中老人讲,樊姓人家迁入较早。1949年时,樊姓人家有1户,为樊世华,传至代数不详。
(6)开姓人家。开姓人家于高祖父时为逃荒从江北桐城县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江姓人家有1户,为开始云,传至第5代。
(7)董姓人家。董姓人家为谋生由江北桐城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具体迁入时间不详。据村中老人讲,董姓人家迁入较早。1949年时,樊姓人家有1户,为董金乐,传至代数不详。
(8)李姓人家。李姓人家于祖父时为逃荒从江北桐城县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李姓人家有1户,为李发祥,传至第3代。
(9)方姓人家。方姓人家于高祖父时为谋生从江北安庆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方姓人家有1户,为方老五,传至第5代。
(10)吴姓人家。吴姓人家于曾祖父时为逃荒从江北安庆迁入此地,当时为潘家做长工,后定居潘家湾。1949年时,吴姓人家有1户,为吴丁允,传至第4代。
表1-2 潘家湾各个姓氏具体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三)沿河分布
从空间分布上看,各个姓氏沿着红塘河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呈南北狭长状。同时,部分姓氏之间又被沟渠、土墩等实物隔开。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潘家湾姓氏分布图
三 村民与村落
(一)家户人口
1949年时,潘家湾共有23户,107人。具体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3 潘家湾各家户人数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1)黄汉成家。黄汉成育有3男5女,儿子成家立业,分家单过,女儿均已出嫁。家中仅有黄汉成老两口,家里共2人。
(2)黄志仁家。黄志仁为黄汉成的长子,育有3男,均未成家立业,家里共有5人。
(3)黄志义家。黄志义为黄汉成的次子,育有3男5女,均未成家立业,家里共有10人。
(4)黄志诚家。黄志诚为黄汉成的幼子,育有1男3女,家里共有5人(已婚女儿除外)。民国时期,他在江西某地政府做事,土地改革运动时回到潘家湾。
(5)黄老九家。黄老九育有3男,儿子均成家立业,分家单过,家里共2人。
(6)黄志福家。黄志福为黄老九的长子,育有1男,未结婚,家里共3人。
(7)黄志友家。黄志友为黄老九的次子,育有2男5女,长女、次女已经出嫁,其他均未成家立业,家里共有7人(已婚女儿除外)。有手艺,木匠。
(8)黄志富家。黄志富为黄老九的幼子,没有子女,家里共2人。
(9)潘秀兵家。潘秀兵为潘家长子,育有2男1女,1男已婚,未分家,长女出嫁,家里共5人。
(10)潘秀清家。潘秀清为潘家次子,潘秀兵的二弟,育有3男,均未成家,家里共5人。
(11)潘文彬家。潘文彬为潘家三子,潘秀兵的三弟,育有5男1女,均未成家,家里共8人。
(12)潘柏林家。潘柏林为潘秀兵的堂侄,育有4男1女,均未成家,父亲早亡,留有1母,家里共8人。
(13)丁时中家。丁时中为丁家长子,育有2男,均未成家,家里共4人。
(14)丁汉中家。丁汉中为丁家次子,育有2男2女,均未成家,家里共6人。丁汉中有学识,为村中教书先生。
(15)丁云中家。丁云中为丁家三子,育有4男1女,均未成家,家里共7人。
(16)丁敏中家。丁敏中为丁家幼子,育有4男,均未成家,家里共6人。民国时期,他在湖南长沙铁路局工作,土地改革运动时回到潘家湾。
(17)江邦满家。江邦满育有2男,均未成家,家里共4人。有手艺,木匠。
(18)樊世华家。樊世华育有2男,均未成家,家里共4人。
(19)开始云家。开始云育有1男,未成家,家里共3人。
(20)董金乐家。董金乐育有1男,未成家,家里共3人。
(21)李发祥家。李发祥育有2男2女,长女出嫁,上有1父,家里共6人。
(22)方老五家。方老五育有5男2女,长女出嫁,家里共8人。
(23)吴丁允家。吴丁允育有1女,上有父母2人,家里共5人。身体不好,从事理发业。
(二)家户关系
1.血缘关系
在潘家湾,各个姓氏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即使同属黄姓,黄汉成与黄老九两家之间也无血缘关系。而同一姓氏内部均有血缘关系。
(1)黄汉成家。黄汉成育有3男5女,其中长子为黄志仁,次子为黄志义,幼子为黄志诚。
(2)黄老九家。黄老九育有3男,长子为黄志福,次子为黄志友,幼子为黄志富。
(3)潘家。潘秀兵为长子,潘秀清为次子,潘文彬为三子,潘柏林之父为四子,故潘柏林为潘秀兵、潘秀清、潘文彬的侄子。
(4)丁家。丁时中为长子,丁汉中为次子,丁云中为三子,丁敏中为幼子。
2.租佃关系
(1)黄汉成家。黄汉成占有土地200亩,其中村内100亩,土地主要租给村中黄家、江家、丁家、李家、吴家、开家等,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地主。
(2)黄志仁家。黄志仁原有土地20亩,因迷恋赌博,输光所有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3)黄志义家。黄志义占有土地25亩,土地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中农。
(4)黄志诚家。黄志诚在外工作,在潘家湾没有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5)黄老九家。黄老九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3亩土地,并为其打长工,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6)黄志福家。黄志福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7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7)黄志友家。黄志友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8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8)黄志富家。黄志富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5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9)潘秀兵家。潘秀兵占有土地16亩,自己耕种(自耕农),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中农。
(10)潘秀清家。潘秀清占有土地14亩,自己耕种(自耕农),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中农。
(11)潘文彬家。潘文彬占有土地15亩,自己耕种(自耕农),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中农。
(12)潘柏林家。潘柏林占有土地8亩,自己耕种(自耕农),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13)丁时中家。丁时中占有土地18亩,租种黄汉成家2亩土地,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下中农。
(14)丁汉中家。丁时中占有土地15亩,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下中农。
(15)丁云中家。丁云中占有土地15亩,租种潘家2亩土地,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下中农。
(16)丁敏中家。丁敏中在外工作,没有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17)江邦满家。江邦满占有土地7亩,租种黄汉成家5亩土地,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18)樊世华家。樊世华占有土地18亩,大部分出租给吴、方、李等人家,自己很少种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富农。
(19)开始云家。开始云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14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20)董金乐家。董金乐占有土地7亩,自己耕种,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21)李发祥家。李发祥没有土地,租种黄汉成家4亩土地,租种樊世华家6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22)方老五家。方老五占有土地5亩,租种樊世华家6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23)吴丁允家。吴丁允没有土地,租种樊世华家1亩土地、黄汉成家5亩土地,土地改革运动时被划为贫农。
3.婚姻关系
潘家湾的婚姻主要是村外婚姻,村内婚姻主要是丁云中与开始云两家进行联婚。
在潘家湾,具体的家户关系如表1-4所示。
表1-4 潘家湾家户关系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