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的发展理论: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形成呼应和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有关发展问题的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当代的主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更为落后的中国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振兴中国的发展道路,他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独立的、统一的、人民生活有根本性改善的、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毛泽东不是抽象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取决于历史条件”的方法论原则,而是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研究,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特点”,即“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毛泽东进而认为中国革命可以不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做了分析,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指出,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中国革命要经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过程,并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他认为第一步革命的任务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他指出,以“十月革命”为界,“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意味着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后,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明确地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动力和革命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运用,我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这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结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并通过党的建设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中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破除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迷信,使广大党员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创举。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上下篇,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而且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上把二者严格地区分开来。初级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只是其中含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初级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则不只是含有社会主义因素,这种制度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有原则区别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混合经济,而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则因其不仅含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而且这种经济成分还占据着决定和主导的地位,所以,它是初级社会主义性质的混合经济。
正是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进程,这是比马克思、列宁更为进步的地方。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建立一个既区别于欧美资产阶级执政又别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在一个长时期中”产生一个“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在这一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再“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与苏联革命胜利后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时期,先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的这一系列认识使中国的革命少走了弯路,经过“三三制”改造和人民代表会议制等政权建设的实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逐渐成熟。
作为探索新中国发展的先驱理论,毛泽东的发展理论开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先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道路向社会主义道路转变的社会发展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以苏为鉴,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1955年他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