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次开国与日本的文化战略
一 日本的三次开国与“文化立国”的提出
日本民族走向强盛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善于吸收更先进民族的文明因子来滋养自己的文化肌体。“在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三次开国是一种形象地表达日本这个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次大规模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三次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不仅带给这个民族发展机遇,使这个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而且还彰显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日本的三次开国,第一次是明治维新;第二次是战后重建;第三次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发展战略重点逐渐向“文化立国”方向转化,最终在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构想。21世纪将是日本依靠本国的文化资源与优势开始新一轮发展的世纪。
1.第一次开国与日本的发展
第一次开国是指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时代。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但这次政治革命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日本民族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一个高潮。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植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日本着力于引进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转变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这些事实都说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上的开放非常重要,它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衰落与强盛。
日本的第一次开国体现在文化方面,主要是开放与吸纳。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并不是对等、平行地发生的,而是普遍存在一个“文化势差”。文化交流过程中基本的流向是高势能的文化流向低势能的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往往是势能较低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一种低势能的文化。它与曾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的中国文化比起来,无疑是一种低势能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周边海洋国家,孤悬海外,全无依傍,艰难地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存在于中国文化这一高势能文化之右的日本就成为一个“文化洼地”,两者一连通,中国文化就会汹涌而入。近世以后,日本的封建文化尽管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比起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毕竟还差一个时代。这必然使它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吸收亦是规模宏大的。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这种几乎可以说是垂直性的吸收,使日本文化得到了莫大的好处。这在第一次开国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国力日盛,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
2.第二次开国与日本的崛起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没有走上正途,而是走上了一条侵略扩张之路,其结果当然是穷途末路,沦为可耻的战败国。战后,在国内民主力量兴起的强大压力下,在美国主导之下,日本重新制定了和平宪法。从此,日本在经济上更深地融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政治上从天皇拥有绝对实权的“二元君主制”转向了天皇虚位的“立宪君主制”;在外交上的战略重点是围绕结束占领体制,“回归民主社会的大家庭”而展开;在教育文化上更深入、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可以说,日本在战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了西方世界。这就是第二次开国的含义。
在第二次开国的过程中,日本被美军长期占领,但这既没有损害日本民众学习外来文化的热情,也没有使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受到任何冲击,相反在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民族团结对外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总之,与外界特殊的文化交流模式,使日本形成了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包括敌对国家文化)的文化心理,从而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兼容性特征,可以说,日本文化是一种开发性、多元性的文化复合体。这种文化交流模式使日本有效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使日本成为世界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开国过程中,日本也正是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因而迅速地崛起。
3.第三次开国与日本文化的拓展
经历了明治维新后的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崛起,日本走完了两次开国的历程。在这两次开国的过程中,日本的文化战略是从比自己先进和发达的国家输入富有活力的文化因子,以改造和更新自身的文化,快速提升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文化战略服务于整体的国家“经济立国”的发展战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向“文化立国”方向转化,在20世纪末期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构想。这被称为第三次开国。1993年5月,当时的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在国际文化交流恳谈会最终报告《新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提出了新的时代认识:“在冷战结束和国际环境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增进和认识共同价值,强化与经济关系的进展相符合的文化交流和人的关系,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而进行国际协作是必要的。”
第三次开国与前两次开国有许多不同之处。前两次开国主要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面地向西方国家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输入,第三次开国的主要内容在开放性上是共同的,也不拒斥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第三次开国的重心却是致力于日本文化的向外传播、输出和拓展。比如,进入21世纪,日本十分活跃地开展了以“文化输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加国际文化交流基金的数额;到欧美许多国家举办茶道、花道表演;对亚洲国家尤其是对东亚诸国赠送大量书籍,并设立和扩充在各国的日本研究机构和文化交流设施;等等。
二 “经济强国”梦想实现之后的“文化大国”梦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非常快,1950~1970年,其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接近10%,其经济实力直逼英美。196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次年又超过了联邦德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由于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国际化意识逐步凸显,这极大地激发出了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他们竭力主张挖掘日本所固有的、深层的文化资源,将日本优秀的文化资源积极地向外传播,扩大其影响,使日本文化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辐射源。
同时,经历过两次开国并从中体味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的好处的日本政治家们深知,及时地向世界各国介绍自己的文化,注重从文化上保持与各国文化的密切接触,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对日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向世界各国展示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自己文化的底蕴才能变得更加深厚,才有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也才能更好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为关键的是,特别地关注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还可以消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动物”的误解,以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
三 向世界“输出文化”,走实现政治大国的渐进之路
经济辉煌崛起的日本一直梦想成为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从日本的国情、日本国民的民主和平意识、国际上存在的制约因素、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趋势来看,日本不可能再通过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而走向政治大国,唯一可行的路径是温和的、长期的文化影响和渗透。为此,日本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有关日本未来发展的文化战略思想。中曾根在其《建设有文化力的国际国家日本》一文中提出:“今后要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把过去吸取别国文化的日本,转变为向别国传播文化的大国日本,使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日本,以利于日本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为世界作贡献。”冷战结束以后,由于文化在国际政治领域里的地位日益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推行其政治大国战略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在国际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提出了日本要从“接受信息”的国家变为“发出信息”的国家。日本的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日本文化圈”的概念,即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推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四 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向世界各地推广日本文化
日本通过法律保证、行政指导和完善各种配套服务来帮助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开创了一条“文化立国”的新路。
目前,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动漫、动画和游戏产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成为其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日本的动漫、动画和游戏在日本全国9000亿元(人民币)的媒体内容市场中,占到了高达3750亿元(人民币),占据国际市场的1/3的比例。可见,在日本众多的文化内容产业中,动画、动漫和游戏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动画片以剧情和人物塑造为主,逐渐向题材的多元化延伸,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系列故事。从艺术表现力方面来看,它是日本传统的素描填色技巧的延伸,连续性的叙述风格则是亚洲传统章回小说的表现手法,有的还吸收了日本传统“浮世绘”的绘画手法,采用商业广告的一些表现手法,用色明快、敢于夸张,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受到几乎全世界儿童的共同欢迎。可以说,日本的文化产业是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文化渗透。它不仅成功地向世界输出了文化商品,为日本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日本文化也借助其商品,大量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渗透,取得了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