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昭、宣时代的政治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晚年顿好神仙,迷信巫蛊,以至皇后与太子亦死于巫蛊之狱。武帝即位之初,虽曾提倡儒术,但其后的三十年内,由于无限制的向外扩充武力,耗费之大倍于秦代。武帝立最小的儿子弗陵为太子,即位后是为昭帝,由霍光辅政。但昭帝在位仅十三年而死,霍光迎立武帝孙昌邑王贺;贺无道,霍光废之,迎立旧戾太子之孙询为帝,是为汉宣帝。昭宣两代,帝室虽然式微,然尤称西汉之盛世。过去由于武帝时代内敛外征,好大喜功,使国家已呈疲露状态,而昭宣时代却能与民休息。秦的速亡,与其政权之缺乏社会基础很有关系,而汉之能建立四百年基业,其所恃的凭借不在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也不在汉武的征讨四夷,而实在昭宣以后能逐渐建立起政权的社会基础。且匈奴经武帝征伐后,此时势力已衰,加上本身之内乱,更无力侵扰中国,故后人称霍光辅政比美周公。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十余岁起为郎,后又为侍中,奉车都尉,侍卫武帝二十余年。因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武帝临死委以辅政大权,故昭宣时代之盛治,实与霍光颇有关系。现将此时期的政治措施略述于后。
昭、宣时代对于地方政治甚为重视,更防止地方官吏对人民的残暴压迫。昭帝即位二年,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间疾苦,冤失职者。又于始元六年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宣帝则颇接近民间,具知闾里艰邪吏治得失,即位之后,即“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又于元康四年遣太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巡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五凤四年,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巡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对于新任命之刺史、郡守、相国等官,宣帝都亲自询问或考察他们是否称职。他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可见他是如何关心地方官吏的执行统治。
昭帝始元二年,因收成欠佳,即下令免除该年的田租;元凤二年,命郡国免收当年的马口钱;元凤四年,免收当年和次年的口赋,复免收三年前部分因各种原因未缴交的耕赋;本始四年,免除遭受严重旱灾的郡国的租赋;元康二年,免除遭受严重疾疫的郡国中的租赋;五凤三年,减收口赋;甘露二年,减收算赋三十钱,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国家财赋的充裕与统治者对农民的关怀。
当时从各郡向京师运粮,每年所费人力极大,以至妨碍农民生产。在昭帝时代,尽量减轻此种运粮徭役之苦,如始元元年曾减少漕运粮谷三百万石,元凤三年又下令停止灾区的漕运四年。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因为每年从关东一带向京师运粮四百万斛,需要耗费六万人之劳力,遂建宜粜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之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宣帝纳其建议,实行后果然减省漕征徭运甚多。地节四年,又下令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一切徭役。由此看来,当时的皇帝对民间的困苦颇为同情。
昭、宣时代为了避免人民生活困难、无法生活的处境,乃经常采用赈济方法以补不足。昭帝始元二年,派遣使者到各地赈济贫民粮食,或借给粮种,使其发展农业生产;元凤三年,又开仓赈济遭受水灾的人民。宣帝本始四年,曾遣使赈济贫困的人民,并令丞相以下及京师各官署的令和丞输粮以助贷人民;并在地节三年,对归还本土的流民借给公田耕种,又贷以谷种和粮食,免除他们的算赋及徭役。
昭帝时,匈奴入侵中国。始元二年,匈奴单于使黎汙王窥边,但汉廷事先有准备,击退匈奴兵,射杀黎汙王。宣帝本始二年,匈奴又进攻乌孙,乌孙向汉求援,汉廷发兵十五万,分五路出击,匈奴惊惶逃遁。汉兵与乌孙兵东西夹击,深入匈奴右谷蠡王之地,掳获三万九千多人,畜口七十余万头。经过此战役,匈奴损失甚大,势力大减,无力进侵中国。五凤元年,匈奴贵族为单于的继承问题发生内乱,五单于争立;五凤四年,郅支单于战败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为了取得援助,向汉廷称臣降服。其后郅支单于西迁,在元帝建昭三年被汉朝的西域都护骑甘延寿所攻杀,从此中国便完全解除了匈奴侵扰之患。中国之正式有效控制西域,亦在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