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形成的,而民风民俗是这些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地区又因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这些不同特点的民风民俗互相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原农村有谚语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其实,这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影响我们生活的很多元素。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如果换了一个地方生活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在中原腹地开封农村,人们出远门的时候老人会嘱咐带一把老家的泥土,想家的时候闻一闻就会有回家的感觉;水土不服的时候喝一口老家带的水身体就会转好。这些普通的习惯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从简单的生活习惯来看水土与人们的关系。其实,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和当地的“水土”有关。中国人古代就非常讲究“风水”,商家生意好了就说是商铺位置“风水好”,家业兴旺了就说房子所在位置“风水好”、祖坟“风水好”,出门远行求个“顺风顺水”,婚丧嫁娶要选“黄道吉日”,老百姓年年求“风调雨顺”,这些古代人们朴素的“风水”观念其实就是人们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结果。所以,“水土”也好,“风水”也好,都离不开“水”,在古代人的意识、甚至梦境中“水”就是“财”的意思,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中水总是与财富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民风民俗,这些文化都是以水为媒形成的。
在黄河中上游形成了三秦与陇右文化,尽显风沙淘不尽的大漠男人情怀与西北女人的狂野,形成了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与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周文化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秦文化。
在黄河中游形成了厚重开放的三晋文化,自誉为来自黄土高坡的一头狼的男人和三晋大地上引吭高歌的女人在这里演绎着持续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大槐树”移民文化,是中华文明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天下之中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里形成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易经》《山海经》是中国的文化金字塔,蕴藏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密码。在这里形成了从洛阳、开封到商丘连绵不断的国都文化、龙文化、青铜文化、商业文化、佛教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及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和许慎的《说文解字》所代表的文字文化。
在黄河下游形成了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的差异在于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两书都说“两河间曰冀州”“河内曰冀州”。齐鲁男子以好汉著称,而齐鲁美女则艳过牡丹。在齐鲁大地产生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文化、风筝文化、水浒文化,在燕赵大地产生了腹里文化、“胡服骑射”的民族融合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具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文化。巴蜀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在古代时期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情不自禁地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地区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因如此,又反过来激励了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巴人明快,失之浅薄;蜀人从容,却含惰性;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然则多川汇流,昂然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高昂,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失于无影无踪。环境造就了巴蜀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巴蜀男人耿直而鬼马、豪放而狡黠,既精明能干又悠闲散漫,既敢闯敢干又谈玄说幽,固守于盆地之中皆是闲人,冲出夔门之外都是好汉;巴蜀女人伶牙俐齿、妩媚多姿、楚楚动人,蜀之温婉渝之泼辣皆风情万种,麻辣之间原来最是温柔之乡。
在长江中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南方江汉地区兴起的九黎部落,创造了大溪、屈家岭等早期楚文化,并形成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人精神。
在长江中游也形成了厚重有序、擅长传承与创新的赣鄱文化。赣鄱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百越文化、吴楚文化,在2000多年中不断接受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江西本地文化。它是以江西人民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赣鄱农业文明为核心,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文化。万年仙人洞文化见证了江西上万年的水稻耕作历史,自然条件的优渥使得江西农业非常发达,随着人口的繁盛也就有了“万点青山万户烟”的江南景致。但也因为如此,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江的江西地理使得赣地人民恋于温饱、安分守故,但赣人崇学,在明清时期500年间,科举中的10万进士有4万出自江西,江西人的“官本位”意识浓重,但又好于争讼。北宋袁州(今宜春)知州杨侃就说,如果官员不“自紊其法”,那么“民知法是易治”。这也得益于江西书院教育兴盛、科举文化强势的历史传统,“耕读传家”被公认为是处世准则。景德镇“瓷都”的美誉与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是赣文化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长江下游形成了秀色可餐的吴越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类型。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在这里流传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和浣纱女西施的千古传奇爱情故事,形成了饮水思源的河姆渡水井文化、太湖与江南鱼米之乡文化、苏杭的“天堂”文化、海派文化等。
除了这两大主要河流之外,在一些其他流域及水系上,也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水系众多的赣、闽、粤三角地区形成了遍布南方水乡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
在珠江流域的岭南地区形成了珠江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其中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在河流众多的彩云之南,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形成了滇云文化。滇云文化的形成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传统。滇云文化的内容包括:滇云文化释名、地域范围、文化内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滇云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水文化,并对当今水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在战国、秦汉时期成为夜郎国的中心,于是就有了今日散落于贵州各地但仍是一个“悬念”的夜郎文化。在这里有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摩梭人的水文化、独龙族文化、傣族泼水节文化、丽江文化、浇花节文化、抢新水文化、茅台酒文化、夜郎国文化等。
在东北形成了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松花江、辽河与关东文化。“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基本上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在内的地域文化圈,它是与东北地域文化相联系的,还包括“黑土文化”“黑水文化”“长白文化”“辽海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火山文化”“冰雪文化”等。这里的环境铸造了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与智慧。
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不同的习俗,虽然习俗的内容相差甚远,但是却有一个中心的主题,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它影响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水有着特别感情的民族,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有水的参与,有与水有关的节日,有对水的崇拜,城市与住所的选址要考虑水的因素,甚至在出生、死亡这种人生的重大礼仪中也有水的参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因为水的影响,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又使这些因水域不同而形成的区域文化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这些不同的水习俗是当地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深深地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一个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和面向未来的伟大文明。
王瑞平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