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精明增长视角下北京市发展现状与差距
(一)生态空间:过多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1.生态用地总量持续减少
根据遥感影像及统计分析,北京城区的绿色空间总量在1989~2009年呈递减趋势,1989年、1999年、2009年绿色空间比例分别为41.57%、35.73%和26.89%。从空间格局来看,绿色空间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这主要是由城市无序扩张所引起的。与此同时,主要受绿色奥运等政策影响,城区局部的绿色空间略有增加。
2. 2008版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无法实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绿化隔离带被大量建设用地侵占,绿色空间镶嵌结构遭到了较大的破坏,绿化隔离带并未成为城市增长的边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年版)》描绘的,中心城区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已无法实现。
3.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被弱化
虽然近年来全市绿化覆盖率稳步增加,但市民并没有感受到绿色空间增多。主要由于北京城市公园类型组成不协调,大型公园比例偏大,小型、中小型公园比例偏小;而且城市中心缺乏“绿心”,局部过于分散,导致公园和城市生活无法实现自然相融,然而城市公园绿地又是城市绿色空间的主要类型,因此生态服务功能整体被弱化。
(二)生活空间:功能分布不合理,品质差且缺乏前瞻性
1.区域内居住与就业不匹配
北京城市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居住和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根据2014年统计部门调查数据,北京市约有330万的常住就业人口职住分离,占全市常住就业人口的比重接近三成。具体来看,主要受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影响,内城和北城就业集聚区相对较多,远郊区和南城居住集聚区相对较多,亦庄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部分就业集聚区分布。由职住分离引起的交通拥堵、通勤时间增加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趋严重。2014年北京居民平均通勤时间为48.5分钟;而美国居民平均通勤时间为25.1分钟,其中,通勤时间最长的纽约、华盛顿、波基普西三个城市,分别为34.6分钟、33.4分钟、32.2分钟,耗时都少于北京。
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54平方米,距国家制定的小康标准33平方米仍有一定差距。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及90年代前建成的住房套数占全市住房比重达到24%, 2001年以前建成的住房套数占全市住房比重达到51%,老旧住宅小区的更新改造任务依然繁重;棚户区改造任务也较为艰巨。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布不均
北京市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最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和高密度路网、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以医疗资源为例:北京市现有72家三级医院中有75%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中约一半集中在三环内;核心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人员数是通州的10倍多。
4.适老、智能设施相对缺乏
由于生育率偏低,平均预期寿命较长,加之外来人口增速放缓,北京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然而,在北京市已有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养老机构和适老设施都相对缺乏;特别是中心城区老年人口集中,养老需求高,但养老机构相对更少。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规模整体相对较小,尤其是融入物联网、信息智能终端、大数据的智慧社区更为有限;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也落后于上海等城市。
(三)生产空间:规模过大,集约节约水平较低
1.建设用地效率相对偏低
近年来,北京市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年缩小,建设用地的地均产出、城乡建设用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指标体现的单位建设用地产生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表明建设用地效率在逐年提升,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人均建设用地来看,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167平方米,比深圳市和上海市分别高出78平方米和40平方米;从地均产值来看,北京市建设用地地均产出553万元,低于深圳市的822万元,比上海市低151万元。即使扣除山区对北京市整体水平的影响,两个指标与深圳、上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见表2-1)。
表2-1 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与深圳、上海比较
《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2012年度)》显示,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在336个开发区中排序分别为第46、168、259名。从纵向来看,3个开发区在2010年度评价中排序分别为第31、89、162名,反映出三个开发区的综合排名均出现下降。从横向来看,北京市国家级开发区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与上海市同类开发区仍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2)。
表2-2 北京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与上海市比较
2.工业用地比重偏大,集中度偏低
从城乡建设用地用途的结构来看,全市城乡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规模最大,约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37%。排在第二位的为产业用地,约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32%。在产业用地中,以工业用地和村镇企业用地为主,分别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13%和11%。日本东京市域和都心五区的工业用地比例分别为5.9%和2.4%;纽约市域和曼哈顿地区的工业用地比例分别为2.8%和1.5%,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比较,北京市工业用地比重偏高(见表2-3)。
表2-3 工业用地占比的国际比较
北京市工业用地集中度整体偏低,工业用地中除了3个国家级园区、16个市级开发区外,北京工业用地还有75%分布在乡镇工业用地上,而中关村科技园分布在11个园区,16个市级开发区产业用地分散在28个片区内,乡镇工业园区各自独立发展,用地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3.新增产业用地已基本为零
2013年底,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达到2887平方公里,已突破规划目标187平方公里。为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北京市住宅用地规模仍将适度增加,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规模也将有所增加,这就意味着新增产业用地已经为零,将以盘活存量、实现二次开发为土地主要利用模式。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不协调,导致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没能统筹布局,产生了中心城区首都功能过于集中、职住分离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占等现象。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亟须引入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以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