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的历史真相
“欧洲第一个磁罗盘是阿马尔菲人发明”的说法,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在意大利做沿海文化考察时,我曾到过这座历史名城。虽然,没看到那个12世纪的古罗盘,但小城依山面海的自然环境,让我相信,这里的人对航海罗盘会有强烈需求,且不说意大利产生的那些大航海家了。
我们的教科书,对“四大发明”介绍得很多。但课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与我们的说法相冲突的西方科学活动。在说春秋初《管子·地数》“山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是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时,从来不提同一时期古希腊“科学元祖”泰勒斯(约前625—前547年),不仅发现了磁石,而且还明确指出了磁石吸铁的现象,“万物充满了神的意志,马格尼斯(磁石)吸引铁是因为它有灵魂的缘故。”
磁石的发现,东西方至少是同步的。
不过,磁石指南的现象,尚无证据显示西方这方面的认识比中国早。所以,我一直相信指南针是从中国传到西方的说法。关于磁石指南的最早记载,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有度》中即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三国时,魏国的马钧受魏明帝之诏做指南车。人们多以为,这是一个磁指南的工具,其实不是。那个立在车上的小木人,不论车行何处,手始终指着南方。那是因为,车行之前,已事先定好南的方位,车子利用差动齿轮的原理,通过齿轮的作用,使小木人的方位不再改变(见图1.15)。
图1.15 三国时,魏国的马钧受魏明帝之诏作指南车。车上的小木人,不论车行何处,手始终指着南方,因为车行之前,已定好南的方位,车子是利用差动齿轮的原理,使小木人的方位不再改变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谓“指南鱼”,即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鱼”,令肚的部分像小船一样凹下去,将“鱼”人工磁化后,使其浮于水面,“鱼”就能指南了。
不过,古人的态度很端正。由先秦到晚清,先人从没说过“司南”或者“指南鱼”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也没说夷人的指南针是盗版。将指南针列入“四大发明”,这样“震惊世界”的说法,是英国人李约瑟提出的。此外,他还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推论水罗盘是从陆路传到西方的。但西方学者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阿拉伯人至少在11世纪之前,就先于中国在航海中使用磁罗盘了。
准确地讲,指南针分为两种,一种是水罗盘,一种是旱罗盘。中国人发明并使用的是水罗盘,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见图1.16)。而欧洲人发明并在航海中使用的是旱罗盘。前边说过,意大利阿玛尔菲人在12世纪最先发明了旱罗盘。13世纪后半期,法国人又将旱罗盘加以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于航海实践中。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将这种罗盘带到日本,又经日本进入中国。
图1.16 指南浮针
说回“四大发明”,这个今天看来有点可疑,当年确实“震惊世界”的说法。它是由李约瑟先生一手创建的。1941年,对中国科技史充满兴趣的李约瑟,来到中国实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一年后,即推出“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当时,正值抗战进入关键期,这个说法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斗志,遂被广为传扬。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首卷正式出版,成为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权威著作。
但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大英百科全书》中,指南针是用两个不同词条解释:第一个词条为方向指定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磁指南发明于公元前3世纪,称为‘司南’……”第二个词条为罗盘:“航海或勘测时,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测向仪器……12世纪,显然,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都有各自的发现。”两词条分立,似乎罗盘才是真正的“指南针”。
我愿意相信“四大发明”的存在,但美国经济学家兰德斯的一个说法更让人深思。“欧洲人最大的发明是,他们发明了‘发明’这个观念与活动,从而热衷于不断地创新,对于中纪末以来欧洲人的生产起了重要的帮助”。而我们的祖先对待发明,常常是一言以蔽之——“奇技淫巧”。所以,多说一句:即使是我们第一个发明了指南针,我们也照样在历史进步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一是知识技术造就的工业文明,二是航海扩张后形成的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