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开放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仍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均GDP相差7000元,2010年这个差距已扩大到21000元。众多学者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地区差异,制度、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以及结构变动等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也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变化的分析及其综合解释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倾向于解决区域公平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加强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0年我国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由追求国富转变为追求民富,关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效率、增加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区域收入差距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的分析方法涉及基尼系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比、区域人均GDP差距比等总体性、一般性指标和方法,也涉及综合反映区域差距的泰尔系数的使用,同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为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分析及其综合解释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逐渐增多。魏后凯(1997)作为较早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与蔡昉和都阳(2000)、林毅夫和刘明兴(2003)等学者的研究得到一个相似的结论,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收敛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胡鞍钢和邹平(2000),罗仁福、李小建等(2002)考察了人均GDP增长率与初始人均GDP的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存在β条件收敛,但是由于他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模型控制变量也有差异,因此得到的收敛速度不同。刘强(2001)的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在国家水平下很弱,而在某些地区层面正在增强:从东、中、西三个层面分别来看,在不同的时间段,收敛效应一直存在。沈坤荣和马俊(2002)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经济增长存在收敛,而且三大地区间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根据覃成林(2004)和徐现祥、舒元(2005)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收敛变化存在阶段性波动,中国1978~1990年存在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但1990年以后不存在这种σ收敛。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上的应用,吴玉鸣(2006)采用纳入了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β收敛过程。林光平、龙志和与吴梅(2006)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省级经济增长σ收敛,认为在初始模型中考虑空间权重矩阵W和空间自相关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显著性加强,表明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收敛研究的作用不可忽视,并得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存在波动性变化的结论。
经济收敛的存在性、收敛速度变化等课题吸引了许多学者,为政府经济决策制定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因此本书研究通过在经典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从不同层面研究收敛性,关注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发现控制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提出宏观区域发展建议与措施。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书也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收敛性及对差距控制进行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分析。
实际上,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空间影响(地理单元空间位置关系)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关于空间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近20年来,随着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空间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作用的研究逐渐被广大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学研究者所关注,促进了研究者将经济体间的地理位置空间关系或者空间相互作用纳入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从理论与实证角度验证或支持了潜在的空间影响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假说。因此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的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空间相关模式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全国及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对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进行比较。
另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空间面板数据环境中的拓展,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即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时,不应该只注意区域本身的要素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应该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区域经济体的空间位置能够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这一假说获得了索洛-斯旺扩展模型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大量的文献从实证角度支持了该假说。但是总体上说,实证文献一方面大多是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的,单纯从理论推导上而言,大多数研究者对基于省级尺度的研究结论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然而尺度选取偏大导致研究结论的参考性和实践意义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多是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的分析,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少之又少。相对于横截面数据而言,面板数据的优点在于内容更加丰富、数据变化更加多端、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大大减少,同时数据的自由度显著增多,使估计效率有所提高,而且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控制个体的异质性,包括横截面数据无法观测到的效应。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书的研究以地市为分析单元,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从省级、地市级层面的研究尺度出发,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并比较全国和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特点。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在空间面板数据环境中的拓展,从省级、地市级层面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位置关系对经济增长收敛性变化的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探索价值与重要的实证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①从全国层面和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区域地市单元层面,开展多个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及动态变化的综合及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将为定量、准确分析和识别区域经济潜在的全局、局部空间经济集聚模式及动态变化提供指导;把握全国和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的动态变化与研究区之间的差异,进而总结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开展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进一步说明空间影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②系统分析了我国1984~2010年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包括绝对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变化分析等,建立了模型来检验1990~2010年区域经济增长在省级层面是否存在条件β收敛及其空间相关性。本成果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多尺度、多阶段的分析,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相关检验的拓展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③将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拓展到空间面板数据环境,建立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空间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五大区域层面,检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潜在的空间影响的显著性,分析潜在的空间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并进行各研究区的比较分析。
④本书研究将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析提供重要探索,特别是为空间差异分析、空间调控策略选择提供新的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