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本书的文献综述、选题理由和主要观点
歇后语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言学中比较沉寂的领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歇后语研究肇始自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酝酿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起步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繁荣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和低潮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时期的成果形式仅有部分文章和个别著作中的章节,发表成果的学者新中国成立前有白启明、陈望道、温锡田等,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如茅盾、张寿康、朱伯石、张瓌一等;从70年代末开始,歇后语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多部有分量并影响深远的歇后语专著的相继出版上,如马国凡和高歌东的《歇后语》、谭永祥的《歇后语新论》、王勤的《谚语歇后语概论》、温端政的《歇后语》等歇后语专著,另外孙维张的《汉语熟语学》和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对歇后语进行了讨论。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歇后语论文公开发表,如朱建颂、王学奇、杨国玉等学者均有论文发表。进入90年代至今,歇后语研究的发展逐渐放缓,这首先体现在研究著作的数量上,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这一时期仅有1部歇后语研究著作出版,即王晓娜的《歇后语和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其主要关注的是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属于“歇后语研究的‘偏锋’”之作(见钟敬文为该书所做序);其次,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1990—2015年共发表论文389篇,虽然数量超过上一时期,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如马利军、张积家、张辉、邹哲承等,但绝大多数论文学术分量不足,学术价值不高,研究深度欠缺,理论创新不够,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歇后语研究在最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陷入了低潮期,尤其缺乏成体系、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
同时歇后语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频繁运用的词汇现象,普通民众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对歇后语现象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近二十多年里国内出版了上百部歇后语词典或汇编,涵盖了各种类型和用途的词典:在规模上有大、中、小型之分,如既有多部《歇后语大辞典》,又有大量的《歇后语小词典》;在用途上,有普遍和专用之分,如有一系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词典;还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如有《忻州歇后语词典》《潮汕方言歇后语汇释》等。另外,从其他角度也撰写并出版了相当一批歇后语书籍,如《歇后语趣谈》《歇后语故事》等。
与此相应,语言学工作者有必要也有责任推动汉语歇后语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在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歇后语的理论研究,并先后在《辞书研究》《励耘语言学刊》《澳门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歇后语研究论文,涉及歇后语的界定、语义、结构、应用等多个层面,现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并补写若干章节,连缀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是为此书,以期为歇后语研究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