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7年10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科学(1)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历史上真实的“太空歌剧”

文/张雨晨

导言:

在科幻艺术领域,描绘星际航行与交流冲突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从经典的《基地》《星船伞兵》和《沙丘》,到至今仍在流行文化中占据显赫地位的《星球大战》与《星际迷航》,再到风靡世界的电子游戏《家园》以及《质量效应》;这些引人入胜的科幻佳作,都不约而同地将故事背景建立在“星际航行”这个科学内核之上。

尽管现实中的载人航天技术还远未发展到科幻作品中的水平,但类似这些“太空歌剧”的故事,却早早地在人类的历史中反复上演。或者不如说,这些未来太空故事的原型,恰恰来自于过去的历史;而当人类真正航向星海之时,也很有可能会再次经历祖先的传奇。

一、起航

扩张是写到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征服脚下的大地。手握火炬、木矛和阿舍利手斧的先民们走出非洲,踏入了辽阔的欧亚大陆。先民中的一部分人,甚至穿越了严寒的西伯利亚冻土冰原,通过白令陆桥进入了广袤的北美荒野。

而伴随人类足迹的,是一连串的生物灭绝。不过当时大嚼猛犸肉的先人绝不会想到,这种科技碾压带来的屠杀式征服,有朝一日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科学和技术,永远是人类扩张中最为锋利的武器,不管是对自然,还是对同族。

但石器时代的远征和近代的大航海时代,都与真正的星际航行有着很大的不同。石器时代的人类迁徙虽然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毕竟一直都走在大地之上;而到了近代大航海时代,人类已经有了相对于航程来说足够先进的技术,即便是最漫长、危险的环球航行,也不过是以“年”为单位来进行的短期旅程。

不同于那些纯粹把宇宙当作超级大都会、超光速航行说走就走的“高魔”作品,现实环境下的星际航行,需要面对光年尺度的恐怖距离,以及相对于人类来说无比漫长的光阴。但即便是如此艰难的旅程,对于我们来说亦非首次经历。在人类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民族实现过类似的壮举。

下面,就让我们追随他们的伟大航迹,聆听这段真实的“太空歌剧”。

二、史诗

维京人的开拓历史,是一部堪比北欧神话的壮丽史诗。

随着复兴罗马帝国古典荣光的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驾崩后逐步解体,这批聚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蛮族”,开始在中世纪前期的黑暗时代中崭露头角。他们驾驶长船,离开冰天雪地的故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铁血的征途。

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整个欧洲的海岸线都成了维京战士们的目标。在他们之中最为艺高人胆大的一批,竟然从塞纳河口逆流而上,将巴黎围困了足足两年。最终,维京人甚至在法国占据了合法的领地——诺曼底,后来统治英国的“征服者”威廉就是诺曼底的公爵。

而继续南下的维京船队则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气势汹汹地杀入了历史悠久的文明沙场——地中海。此外,另一批直接从北欧沿内陆河道向东航行的维京人,则在广袤的乌克兰草原上建立了基辅罗斯,甚至还以外族佣兵的身份成了东罗马帝国的精锐近卫军。

相比于南下和东进并因此飞黄腾达的同胞们,向西航行的维京人在当时就算不上好运的成功者了。这些连罗盘都没带就一头扎进北大西洋的倒霉鬼们,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航行后,所得到的回报,却仅仅是狭小的冰岛(Iceland)、苦寒的格陵兰(Greenland)以及一个被唤作“文兰”(Vinland)的偏远之地。

但这是美洲在旧大陆文明中的第一个名字。

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维京壮汉,在早于大航海时代五百多年的公元11世纪,就乘着并不太适合远洋航行的长船,硬是穿越了冰冷的北大西洋,成功到达了美洲!当维京航海家列夫·埃里克松跳下长船、踏上纽芬兰岛海滩的时候,哥伦布还要再多等四百年才会呱呱坠地。

不过这次伟大的远航,却迎来了黯然的收场。维京人在惨淡经营多年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衰落的美洲殖民据点,撤回了斯堪的纳维亚。发现文兰的历史,也成了《萨迦》史诗中用符文镌刻的吉光片羽,几乎不为后人所知。

但未来进入星辰大海的人类,却很有可能面临维京人的命运。

维京人的悲剧,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漫长而危险的跨洋航行。这些并不那么野蛮的北欧人虽然善于行船,但他们的长船在技术上并没比古典时代的船舶先进太多。实际上就连维京人自己,都更喜欢沿着丰饶的海岸线或者内河航行,这样一路都能随时靠岸,用金币或战斧方便地弄到补给。而深入大洋的航行,在当时对维京人来说也实在不轻松。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要维持一个远在美洲的殖民据点,光是险恶的北大西洋就足以让贸易船队望洋兴叹了。

反观现代,如果能有源源不断的补给,人类便足以在地球表面上几乎任何恶劣的角落维持一定规模的考察站,甚至在近地轨道上,都有靠着宇宙飞船送快递来维持运转的大型空间站。不过,虽然人类在20世纪就能登上月球,但现在却依然无力维持一个供人长期居住的月球考察站。不计成本地送个别宇航精英跑一趟月球甚至火星是一回事,长期花钱如流水地维持一个外星考察站运转,甚至维持一个殖民地,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另一方面,维京人比起后来登陆美洲的欧洲后辈,虽然也能靠着钢铁装备碾压当地的原住民,但双方的技术对比还未过于悬殊。此外,维京人的农耕技术,显然也没有强大到能够在缺少本土作物的北美荒原上站稳脚跟。这样一来,维京人的北美殖民据点显然不会有太强的自给能力。此外,维京人在北美也没找到农业文明特别急需且便于运输的珍贵物产,因此翻来覆去地仔细审视,他们的北美殖民活动,都终将成为全靠情怀支撑的赔本买卖。

在科幻作品里,《阿凡达》中的人类,可能是最接近当年维京前辈的一群人了。虽然电影中的人类,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但跑一趟比邻星依然费时费力;而好不容易送去的少量人类部队,虽然有涵道风扇武装直升机和重火力机甲撑腰,但在怪兽横行的潘多拉星上依然双拳难敌四手。可以说,要不是因为潘多拉星盛产对人类工业有极大作用的常温超导矿石,影片中的人类早早就和维京前辈们一样放弃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回家过小日子去了。

现实中的星际探索,当然不太可能碰上喊打喊杀的土著钉子户,但遥远危险的宇宙航行,以及外星恶劣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是“星辰大海”的最大敌人。如果缺少便利的环境改造手段,甚至没有廉价的局部环境维持能力,那么纵然拥有能够进行光年尺度深空航行的先进飞船,人类文明也难以在异星扎根,开枝散叶则更是南柯一梦。

相比于虽败犹荣的维京人,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一个科技比他们还要原始落后的民族,却用比长船还要简陋的独木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壮举——征服太平洋!

三、传说

铸就这个传说的,就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海上民族——南岛人。去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海洋奇缘》,就是根据他们的神话传说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