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振兴中华变革论(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9.2 计划经济的弊病:信息问题与激励扭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了一个如前所述的单一的“社会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通过行政指令的手段来配置资源。这样,计划经济机制要有效运转,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信息有效。即,中央计划机关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要素状况、生产技术可行性、消费需求结构等相关的完全信息;二是激励相容。即,人们能“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一致的。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客观现实,这两个前提条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满足,使得集中计划经济制度就会由于缺乏信息有效性和激励相容性而难以有效运转。其实,这也是通常在一些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现实中不可能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管理者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分散经济活动中的有关千百万、上亿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信息。从交易费用的分析看,中央计划机关如果要及时取得保证经济系统畅通运作所必需的全部信息,其成本几乎是无穷大的。其实,即使是一个经理或者车间主任也很难通过直接监督保证员工每时每刻都努力工作,不偷懒。因为,信息不对称下,监督者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人是做事能力不好,还是做事意愿不足?所以,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导致交易成本过大,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或制度安排就会导致政府、市场和个人激励不相容和扭曲。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无论是单位、企业,还是个人)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高,在常规情况下都追求自身利益,每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包括计划制定者本身,都可能存在与整体利益不完全一致的个体利益,这样就避免不了由于利益不一致而导致各种激励扭曲和偏离,出现激励不相容。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三次通过政府主导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来实现富强的实践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来协调个体间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就会导致激励不相容。解决激励不相容的问题,需要靠市场即亚当·斯密所说“看不见的手”来解决。对于为什么中央集权不能提供激励,钱颖一也有很好的讨论。参见钱颖一,“激励与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当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只需按照目标管理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交给个人或地方政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上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病的分析,实质上已经回答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基本问题,二者的本质差别就在信息和激励方面的有效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