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名人简介
朱熹19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泉州同安县主簿。24岁求师于李侗,树立了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朱熹上书陈事,第二年得孝宗召见,朱熹面奏三札,不被皇帝采纳,后因主张抗金,与主和派首领、宰相洪适意见不和辞职而归,差监南岳庙。屡次上谏被拒后,朱熹致力于授徒讲学,潜心学术,形成了完整的理学体系。15年后,又先后任南康军、直秘阁修撰。在任上他勤勉为民,深得百姓爱戴。后被推荐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给宁宗皇帝讲授《大学》。可是没多久,就因激烈党争而被罢免,从此绝意于官场。
朱熹像
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被定为“伪学之首”,史称“庆元党禁”,还被编造了十大罪状。两年后,朱熹病逝。9年后,宁宗皇帝诏赠他“遗表恩泽”并赠谥号为“文”,追赠中大夫,还特赠学士等头衔。20年后,理宗亲题“考亭书院”,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从祀孔庙。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中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学术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朱程学派,又称闽学、考亭学派。他认为“理在先,气在后”,但其宇宙形成说却能接受古代科学成果,主张阴阳二气的演化论等。在人性论上,朱熹学说的核心是“存天理而灭人欲”,他把封建伦常、忠孝仁义抽象为先天至高的“天理”,要求人们摒除私欲、摒除物质世界的一切诱惑,通过真心诚意、克己复礼,使人性纯化而归复“天理”。其社会历史观,又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在”。他的理学被后世帝王改造为统治思想的基础,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的地位,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清康熙帝把他的牌位抬入孔庙,列为十哲之次。他的哲学观点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之久。
朱熹的学术著作很多,在哲学、经学、经济、政治、史学、文学、佛学、乐律、道学、伦理、逻辑乃至自然科学中许多科学都有专门的论述和涉及,如《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所著之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四书集注》及朱子学的经学注释在元仁宗时就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明初所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朱熹的著作是主要内容。
朱熹也是颇具文学修养的理学家,但是他对前人多有抨击,尤其是对唐宋古文家,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名人档案
姓 名 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生卒年1130~1200年
祖 籍 徽州婺源
性 格 执著/好学
身 份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名言佳句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名人逸事
朱熹在南康任职期间,看到曾与岳麓、睢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栋宇不存,已成一片废墟,极为伤心。于是便再三向朝廷请求重兴白鹿洞书院,并得到孝宗皇帝的批准。书院落成之日,他饮酒赋诗,并做《白鹿洞成告先圣文》,还屡次请求孝宗皇帝为白鹿洞书院题匾、赐太上皇帝御书石经、监等九经流注疏。
他还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教规》,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以“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待人接物之道;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方法,以“熟读精思”为学习原则。
当时,白鹿洞书院规模和教学质量均为全国之冠。
朱熹学派遭禁锢
朱熹学派在南宋时被诬为“伪学”,遭到禁锢。宋孝宗时,朱熹上书批判贪官唐仲友,而他是宰相王淮的亲戚。王淮就使孝宗斥责朱熹学说欺世盗名。宁宗即位后,朱熹上书宁宗提防大臣窃权。宰相由此怀恨在心,不断对宁宗挑拨,发布朱熹的十罪状,使理学书籍遭到焚毁。后有人公然上书要求处死朱熹。宁宗又公布了朱熹伪学逆党名单,致使朱熹的门徒不敢露面。朱熹病逝后,宁宗下诏只许他的门徒参加葬礼。9年后,宁宗定朱熹谥号为“文”,称他为朱文公。这时,朱熹学说才得到政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