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必须克服的9种缺陷性格
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学生听到老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人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有的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儿义气”,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些都是有缺陷的性格,如果不去克服它们,它们就会阻碍我们的发展与进步。
远离让你永远也站不起来的自卑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悦意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消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他们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由于自卑的人大脑皮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这些表现都是衰老的征兆所在。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自卑过,这很正常,因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情绪。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所有人在幼小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一个人幼时生理机制还未完全发育,一切都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父母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能的上帝,看到成人处处优于自己,每个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
“不胜任感和自卑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道尔皮所说,“自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里,并困扰着我们。”
虽然自卑总是与我们为伍,但是那些专门致力于自卑心理研究的专家们告诉我们,自卑并非坏事,相反,它是所有人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自卑感使人产生寻求力量的强烈愿望。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就会力图去完成某些事情,以成功来克服自卑。达到成功后,人的内心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而看到别人的成就之后,又会产生新的自卑,以促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以此周而复始。当然,自卑并不总是催人进步。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无力摆脱自卑感,那么,为了维护心理的健康(自我的统一),他就会设法摆脱它们。只是这些方法不会使他进步,他会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这类似于阿Q精神。由于自卑者生活在自己虚设的精神世界里,而造成自卑的情境依然没有改变,因此,他的自卑感就会越积越多,其行为也就陷入了自欺当中,形成了自卑情结。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就认为,自卑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不正确归因的结果。
一件事发生后,人总是会试图去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同是输了一场篮球比赛,有的队员会认为这是己队的运气不好、场地不行或球不好等(外部归因),而有的队员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不行,输球是必然的(内部归因)。自卑的产生往往就是将失败归结为自身的原因,与环境无关。即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做的事,直到获得成功。
1.认清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想什么事情。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观者往往会有抑郁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先要改变带着墨镜看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
2.放松心情
努力地去放松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你会发现事情真的没有原来想的那么严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幽默
学会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轻松一笑,你会觉得其实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4.与乐观的人交往
与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你。
5.尝试一点改变
先做一点小的尝试。比如,换个发型,画个淡妆,买件以前不敢尝试的比较时髦的衣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觉得心情大不一样,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一面。
6.寻求他人的帮助
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局者迷,当我们在悲观的泥潭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忙分析一下,换一种思考方式,有时看到的东西就大不一样。
7.要增强信心
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悲观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做不来。记住一句话:你说行就行。事情摆在面前时,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我行,我能做,那么你就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对它。同时,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是那么诱人,当你全身心投入之后,最后你会发现你真的做到了;反之,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的行为就会受到这个意念的影响,从而失去太多本该珍惜的好机会。因为你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最终失败了也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瞧,当初我就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8.正确认识自己
对过去的成绩要做分析。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9.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嗟叹、妄自菲薄。
10.积极与人交往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否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11.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愈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摆脱自卑。
懒惰是成功路上的挡路虎
有人说,人是好逸恶劳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看法是对的。人总是希望在工作中减少体力付出,在生活中尽量舒服、安逸,获得更大的满足和安逸也是人活动的动力。但如果贪图安逸,就会产生惰性。惰性在生活中表现为不求上进、意志消沉、安于现状、心态消极;在工作中无所追求、不学无术、糊涂混日。惰性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危害。
惰性使人的机体素质下降,由于较少活动,身体得不到锻炼,会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患病机会增加;由于体力消耗较少,身体会逐渐发胖,使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机会也会增加。
总之,惰性会危害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来说,惰性依然有害,惰性使人懒于思考,不愿用脑,使大脑思维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下降,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智能下降。而且,懒惰的人常缺乏精神支柱,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不能实现自我价值,难以获得学业、事业成功的愉快体验。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说,惰性使人不愿付出,只想得到,平日游手好闲,常受到亲朋好友的指责,且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懒惰的人还常因不愿担负社会责任而受到纪律处罚或舆论批评,存在许多社会适应问题。
谁都会有惰性,适当进行心理调节,克服自己的惰性,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满意。
有目标、有追求是克服惰性的根本。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没有目标的人缺乏追求,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有目标就有所追求,也就对生活充满希望,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每个人都应该在事业上、家庭上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辛勤劳作。每当有惰性出现时,想想目标的美好就会让人精神振作、加倍努力。
惰性较强的人应主动寻找生活压力。没有压力是好逸恶劳的人的通病,应比较客观地将自己与周围人作比较,找出与他人的差距,为什么别人就有所作为,自己却一事无成?为什么别人就受人尊敬,自己却被小瞧?感到自己不如人就会有迎头赶上的愿望,进而克服惰性,投身工作。
好逸恶劳的人还应引入监督机制,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督促之下,既然自己主动性差、管不住自己,不妨让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监督自己的言行,在他人的帮助下克服惰性。
以下是几点克服懒惰的好方法,不妨试一试:
(1)树立责任心。
(2)培养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3)树立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理想。
(4)保持规律生活。健康的生命活动是有规律进行的,一个人起居有常、三餐适时、劳逸适度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懒惰之人往往散漫成性,生活杂乱无章,睡无时、食无量,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很难与如此多变的环境相适应,久而久之,身体健康会受到摧残。
(5)坚持健身运动。健身房逊色于日常劳作,日常劳作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去健身房运动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还要花费钱财,动作往往是单一机械地重复,不利于开动脑筋,既单调乏味又难以长久坚持。日常劳作多种多样,多需心、眼、手、足一起活动,健身又健脑,且通过劳动还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自有一份收获的欣慰。这些良性刺激都有助于人的健美。
国外近年来热衷于家务劳作,除了健身之外,更重要的是追求亲情之乐趣。当总理的母亲为儿女婚嫁亲自油漆房子,总统星期天和儿子一块儿修汽车、钉狗房子,知名教授领着妻儿老小大冬天扫雪……他们考虑的当然不是节约开支,而是珍惜这种能和家人一道劳动的美好时光。为了自己的健康快乐与长寿,也为了家庭的美好与幸福,每个人都必须有健康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和各自不同的锻炼方法,来抵御祸害现代人健康的元凶——懒惰。
悲观是人生最黑暗的深渊
悲观成性的人与“马大哈”性格的人截然相反。他没学到“马大哈”对人对己的办法,不会得过且过,也不能对人对己都马马虎虎;相反,他们处事谨慎,处处提防自己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总是害怕大难临头。同时,悲观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他也绝不饶恕自己。
人们都经历过一些小的失意,有人遇到这些失意时,觉得世间一切都不尽如人意,忧郁不安、悲观自怜,结果更加失意,以致失去了人生的幸福和欢乐。正确方法应是寻找产生沮丧悲观心理的原因,对症下药,寻求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改变悲观心理的一个办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应突出自己的优势,重视自己的优势。随着积极思维自然而然地增加,消极思维自然就会减少了。突出优势的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失败的影响。尽管无法避免偶尔的失败,但是你可以控制失败对自己的影响,承认失败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会使自己情绪好一些。过分强调失败,只会降低自信,使自己处于沮丧之中。
在工作和家庭环境没法改变的时候,“积极想象法”会使你对生活更乐观。你可以想象自己做了一些想做的事后,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美好的日子。要知道,任何事情在想象中都是可能的。当你打算参加某项活动而又心存恐惧,就对自己说:“我能做好这件事,我比别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语言暗示法的好处是你对自己所说的话语往往能影响你的自我感觉,明显改善沮丧情绪。
多数沮丧悲观者对未来的担忧,正为自己建立越来越狭窄、有限的世界;假如你做些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约束,你就得考虑自己以外的事情,生活也就会出现新的意义。愉快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任何一项奖赏都不能比拟的。当人们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后,自重感增加,也会慢慢地赶走沮丧心情。
一个沮丧悲观的人老待在屋子里,便会产生禁锢的感觉。然而,当他离开屋子,漫步在林阴大道时,就会发现心绪突然变了,怒气和沮丧也消失了,心中充满了宁静,自然的色彩给人带来阵阵快意。另外,任何一种体育锻炼都有助于克服沮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人精神振奋,避免消极地生活下去。
因此,转换自己的悲观情绪其实并不难。
人类的所有行为,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都是“学”得的。因而悲观者的悲观性格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后天养成”的。悲观者可以力强而至,学成乐观。
那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的办法能真正帮助我们正确地克服悲观性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办法当然还是有的,当我们遭遇到失败或挫折而沮丧时,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招:
(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因此,一定要懂得积极心态所带来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
(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放弃取得微小胜利的努力。你越乐观,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越会倍增。
(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
(4)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5)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人以力量。
(6)当你失败时,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得庆幸的。如果10个问题你做对了5个,那么还是完全有理由庆祝一番的,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5个问题。
(7)在闲暇时间,你要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你能培养起乐观的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
(8)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就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
(9)如果乐观的态度使你成功地克服了困难,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
依赖只能把你变为别人的附属
他们一般很幼稚、顺从,但却常怀疑自己可能被拒绝,在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性,显得缺乏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由于这种人缺乏基本应付生活的能力,所以一般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向独立。
依赖型人格一般发源于幼年时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母亲就不能生存,在儿童的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母亲是万能的,他们必须依赖她,总是怕失去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其子女,或者因内疚、负罪感而超乎常理地爱护其子女,或者因在社会生活中的自卑感而特别宠护其子女,以此来获得子女的爱戴、尊敬,满足其自尊心,那就只会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使他们没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
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己做主,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缺乏自信心,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及果断处理各项事件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一般十分温顺、听话,他的巴结和逢迎最初受人欢迎,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好感。但不久,这种黏着性依赖就会令人厌烦,因此他们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常缺乏自信,显得悲观、被动、消极,在人际关系中总处在被动位置。
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当你选择依赖时,就会使你失去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可怜虫。
然而,依赖心理也并非是一种顽症,而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独立的生存能力,是克服依赖心理的首选目标。
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行为习惯,一切自己动手,自然就与依赖无缘了。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心理的人来说,那就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父母或其他的人,同时自己要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于独立处理事情了。
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具有一种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依赖心理相悖逆的。选择了这种精神,你就选择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就会因依赖他人而感到羞耻。
要培养独立生存能力,不妨单独地或与不熟悉的人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
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与不熟悉的人外出旅游,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你的依赖心理,促使你选择自力更生,有利于你独立的人生品格的培养。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招: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去锻炼。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
(4)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人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走出自闭的牢笼,寻求真正的自由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自我封闭的心理现象在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因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
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会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该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即指青年人在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策略时所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
自闭的人往往有些孤独。有些人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有些人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
自闭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无法摆脱的沉重的阴影,让我们关闭自己情感的大门,没有交流和沟通的心灵只能是一片死寂。因此,一定要打开自己的心门,并且从现在开始。
自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
首先,要乐于接受自己,有时不妨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其次,要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三是要顺其自然地去生活。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因某一次待人接物做得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对待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
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时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目的,为解决一项难题而奔忙。
第四是不要为真实的感情刻意去梳妆打扮。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为了怕别人说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听取你心灵的声音,如巴鲁克教授所说,这样即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暴躁的性格是发生不幸的导火索
一个人性格暴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非常容易愤怒,愤怒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特别是年轻人,比如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往往三两句话不对或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大打出手,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其实,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表达愤怒则易出问题。有效地表达愤怒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使我们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勇敢地战斗。
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
能否有效地抑制生气和不友好的情绪,使自己更融于他人呢?这主要在于自己的修养和来自亲人及朋友的帮助与劝慰。实验证明:在行为方式有所改善的人中,死亡率和心脏病复发率会大大下降。为了控制或减少发火的次数和强度,必须对自己进行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控制住自己。同时,及时了解自己的情绪,还可向他人求得帮助,使自己遇事能够有效地克制愤怒。只要有决心和信心,再加上他人对你的支持、配合与监督,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一般来说,性格暴躁的人都有如下的一些表现:
(1)情绪不稳定。他们往往容易激动。别人的一点友好的表示,他们就会将其视为知己;而话不投机,就会怒不可遏。
(2)多疑,不信任他人。暴躁的人往往很敏感,对别人无意识的动作或轻微的失误,都看成是对他们极大的冒犯。
(3)自尊心脆弱,怕被否定,以愤怒作为保护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希望和别人交朋友,而别人让他失望了,他就给人家强烈的羞辱,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这同时也就永远失去了和这个人亲近的机会。
(4)有不安全感,怕失去。
(5)从小受娇惯,一贯任性,不受约束,随心所欲。
(6)以愤怒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的人从小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打骂,所以他也学会了用拳头作为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甚至有时候愤怒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7)将别处受到的挫折和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应当说,性格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大凡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者,往往待人彬彬有礼,遇事深思熟虑,冷静处置,依法依规行事,是不会轻易动肝火的。而大发脾气者,大多是缺乏文化底蕴的人,他们似干柴般的暴躁性格,遇火便着,任凭自己的性情脱缰奔驰,直至撞墙碰壁,头破血流,惹出事端。
所以,总是易暴躁的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刻不容缓。
下面的8条措施将帮助你完成改变暴躁性格这一心理、生理转变过程,臻于性格的完善。
1.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告诉你的配偶和亲朋好友,你承认自己以往爱发脾气,决心今后加以改进。要求他们对你支持、配合和督促,这样有利于你逐步达到目的。
2.保持清醒
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在你的脑海中翻腾时,要立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你才能避免愤怒情绪的爆发,恢复清醒和理性。
3.推己及人
把自己摆到别人的位置上,你也许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与举动了。在大多数场合,一旦将心比心,你的满腔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至少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人。
4.诙谐自嘲
在那种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危险关头,你还可以用自嘲从危机中解脱出来。“我怎么啦?像个3岁小孩,这么小肚鸡肠!”幽默是去掉发脾气的毛病的最好手段。
5.训练信任
开始时不妨寻找信赖他人的机会。事实会证明:你不必设法控制任何东西,也会生活得很顺当。这种认识不就是一种意外收获吗?
6.反应得体
受到残酷虐待时,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可放肆地大骂出口。而该心平气和、不抱成见地让对方明白,他的言行错在哪儿,为何错了。这种办法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改弦更张。
7.贵在宽容
学会宽容,放弃怨恨和报复,你随后就会发现,愤怒的包袱从双肩卸下来,显然会帮助你放弃错误的冲动。
8.立即开始
爱发脾气的人常常说:“我过去经常发火,自从得了心脏病,我认识到以前那些激怒我的理由根本不值得大动肝火。”请不要等到患上心脏病才想到要克服爱发脾气的毛病,从今天开始修身养性不是更好吗?
一位哲人如是说:“谁自诩为脾气暴躁,谁便承认了自己是一名言行粗野、不计后果者,亦是一名没有学识、缺乏修养之人。”细细品味,煞是有理,“腹有谋出气自华”。愿我们都能远离暴躁脾气,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能够自我控制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所以脾气虽与生俱来,但可以调控。多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是调节脾气的最佳途径。知识丰富了,修养提高了,法纪观念增强了,脾气这匹烈马就会被紧紧牵住,无法脱缰招惹是非。甚至刚刚露头,即被“后果不良”的意识所制约,最终把上蹿的脾气压下,把不良后果消灭在萌芽状态。
冲动是魔鬼
冲动是指在理性不完整的状况下的心理状态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为。打架斗殴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来自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冲动杀人”成为治安一大忧患,其中, 20~30岁青壮年男性最易一时冲动起杀意。一些人仅因一件小事、一句口角,一时冲动便起意伤人、杀人。当然,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准则,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事后往往悔不当初,而旁观者则对他们迟来的觉醒摇头叹息。
研究发现,下面这些人的冲动指数相当高:
(1)价值观不正确,摆不正自己位置的人。
(2)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的事情分散体力、精力的人。
(3)在节律周期的临界日,特别是在情感曲线的临界日的人。
(4)人体内环境失衡,如甲亢等内分泌失调的人。
一个冲动的人,在他做出冲动的举动之前是很欠考虑的,甚至是没有考虑过的,而只是凭一时的冲动而行动,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后悔莫及。尤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最容易冲动,然后在事后又追悔莫及。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冲动的毛病。在此也提供一些方法作为参考,希望对性格冲动的人改变自己的性格能有一定的帮助:
1.用理智战胜冲动
理智者遇上不顺心之事,一般都能三思而后行。凡吃五谷者都有一时激愤或消沉的时候,这是个危险时段,很多不正确的判断常常是在这不冷静的时刻做出的,判断失误必然导致行为欠妥,如果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头脑降温,就会掐掉一根危险的导火线。
2.提高文化素养
能否理智行事又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这点和深圳法院的调查报告完全吻合:“冲动杀人的罪犯大多仅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下、缺乏自控能力是逞一时之快杀人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法律对一些欲铤而走险的人能起警示作用,可是,如果文化程度低下,加之法律意识淡薄,“无知无畏”,那就极其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
3.用外人的眼光看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不无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局外人观看过别人吵架,这时候,无论是哪一方的言行,其失当和偏颇之处你大概都能觉察。因此,如果人们能以局外人的头脑观察自己,则善莫大焉。“冲动是魔鬼”,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这句话,并在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刻以此来加以制止。任何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一时的冲动只能让结果变得更坏。
抑郁是灵魂在疼痛
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抑郁是人们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它不分性别年龄,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经验。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历时很短,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对有些人来说,则会经常地、迅速地陷入抑郁的状态而不能自拔。当抑郁一直持续下去,愈来愈严重以致无法正常过日子时,即称为抑郁症。
有些抑郁症患者倾向于退居人群之外,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失去兴趣,因而无法体验各种快乐。对他们而言,每种事物都显得晦暗,时间也变得特别难熬。通常他们脾气暴躁,而且常试着用睡眠来驱走抑郁或烦闷,或者他们会随处坐卧、无所事事。大部分人所患的抑郁症并不严重,他们仍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能力较差,动作较慢。
除出现情绪抑郁外,尚有身体上的变化,常见的症状有:
(1)在吃、睡及性方面会失去兴趣或出现困难。
(2)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
(3)消化不良、便秘及头痛。
(4)与现实脱节。
(5)无故而发的罪恶感及无用感。
(6)幻想。
(7)退缩。
当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情绪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抑郁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会患上抑郁症,为什么有些人会得抑郁症,有些人却不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不止一个。专家认为可能导致人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遗传基因
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中1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则高达50%~75%。
2.环境诱因
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抑郁症,如丧偶(尤其是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3.药物因素
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高血压药、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药)会造成抑郁症状。
4.罹患慢性疾病
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以及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
5.个性
自卑、自责、悲观等,都较易患上抑郁症。
6.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
过去,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患者能借助酒精、尼古丁与药物来舒缓抑郁情绪。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引发抑郁症及焦虑症。
7.饮食
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可能引起抑郁症状。其中,我们特别要提到的是,现今生存环境的压力日益严峻,是许多人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上的工作形式已从原来的劳力密集,转变成为知识密集。许多人把工作当做生活的重心,超时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工作时间过长,也使得家庭、社区生活贫乏,导致家庭成员相互支持,彼此抚慰的功能降低,在没有适时疏解压力及疲劳的情况下,愈来愈多的人罹患抑郁症等病症,从而使得脱离职场人数愈来愈多。
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障碍,长期抑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损害,使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也不需要过分担心。经过适当地调适后,大多数人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
你可以参考下面介绍的一些方法:
1.自己调节情绪,逐步改善心境,从而使生活重归欢乐
抑郁患者要想消除抑郁情绪,首先应该停止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埋怨,明确自己的认知错误根源于以感觉作依据来思考问题。因为感觉不等于事实。每当你焦虑、抑郁时,切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记录。瞄准那些消极的想法,并把它们记下来,别让它们占据你的大脑。
第二步,反思。读一遍本文提及的几种认知扭曲的模式,准确地找出你是怎样曲解事实的,一定要击中要害。
第三步,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用更为客观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认知,彻底驳斥那些让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寻烦恼的谬论。
2.扩大人际交往
悲观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观者,而乐观的人身边亦多为乐观者,因此要想改变命运,你必须要和乐观者学习。不要拘泥于自我这个小天地,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这些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人会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3.学会宣泄
要善于向知心朋友、家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事。当处于极其悲哀的痛苦中时,要学会哭泣。另外,多参加文体活动、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等,都可以帮助消除心理紧张,避免过度抑郁。
4.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使生活有规律
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学习、按时锻炼等有规律的活动会简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保持身心愉快。而多完成一件事,就会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
5.阳光及运动
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抑郁症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6.药物疗法
使用的是抗抑郁剂,如果一旦出现了抑郁症,我们应该找专门的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依照指示服药,不可以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而且用药也不要好了就停,要继续服药直到完全好了为止。注意不要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或降低药效。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学会处理生活问题及修正性格。
7.饮食疗法
吃糖类食品对脑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蛋白质则可提高警觉性。要多吃含有必需脂肪酸、糖类及蛋白质的食物。鲑鱼和白鱼都是好的来源。避免进食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如猪肉或油炸食物。脂肪会抑制脑部合成神经冲动传导物质,并造成血球凝集,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尤其是脑部。
所以,尽量让自己的饮食可以综合糖类和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素,让脑部活动达到平衡。比如,选用全麦面包制作火鸡肉三明治就是一种很好的综合食品。如果你感到紧张而希望能够振作起精神,则可以多吃蛋白质。有抑郁症倾向者,不妨尝试多摄取富含蛋白质和多糖类的食物,例如火鸡和鲑鱼,对提升精神状态会有所帮助。
偏执的结果只会是此路不通
所谓偏执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这种性格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执,是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偏执的人的感觉往往是极度过敏的,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的人常常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或是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或是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或是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或是脱离实际地与他人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偏执不仅仅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它也时刻危害到身体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偏执的人不但不具备健全的精神面貌,而且还会导致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到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易患多种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消化道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疾病,并使人早衰,缩减寿命。
偏执的性格也同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加以改正的,以下的几种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希望能对性格偏执的人有所帮助:
1.从书籍中获得抚慰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于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这是做人的美德。为人处世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多培养宽容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议论别人的不足。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和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品德优良的人多交往,养成虚心向别人求教的习惯。
2.克服虚荣心,培养高尚的情趣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用不着掩饰。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东西。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饰打扮和赶时髦上。更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3.加强自我调控
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杜绝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犯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学会运用幽默,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如果已经意识到了平日的行为有些偏执,就要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对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痛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仇恨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4.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固执常和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东西以及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相联系。为此我们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触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然而,要改变偏执行为,还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1)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2)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3)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4)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
要想改变偏执心理,就要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如:
(1)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2)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3)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4)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软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