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3章

元史

元起朔漠,本无文字,开国以后,又无有如金之完颜宗翰等能访求先朝事迹,是以记载寥寥。本纪赞所谓太祖奇勋伟绩甚多,惜当时史官不备,失于记述也。直至世祖中统三年,始诏王鹗集廷臣商议史事,鹗请以先朝事付史馆。(《鹗传》)至元十年,又敕翰林院采集累朝事迹,以备纂辑。其后撒里蛮等进累朝实录,帝曰:“太宗事则然,睿宗少有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给,宪宗事独不能记忆耶?尚当询之故老。”又成宗时,兀都带等进《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皇后所生,何为亦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记月日亦先后差误。”(本纪)此可见事后追述之舛漏也。其时内廷记载,又有所谓《脱必赤颜)者,仁宗常命译出,名曰《圣武开天记》。其后虞集总裁《辽》、《金》、《宋》三史,因累朝故事有未备者,请以国书《脱卜赤颜》(即《脱必赤颜》。)所修太祖以来事迹,付出参订,或谓《脱卜赤颜》非可令外人传者,遂止。是此本并未尝传出矣。今案《金史 世纪》叙先世事至盈一卷,而《元史》叙孛端义儿以下十世不过千余字,可见国史院已无可征。世祖以来,始有实录。(至元二年,敕儒士编修国史。五年,以和礼霍孙等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以记政事。灭宋后,诏作《平金》、《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命耶律铸监修。成宗即位,诏完泽监修《世祖实录》。元贞七年,国史院进《太祖》、《太宗》、《定宗》、《睿宗》、《宪宗》五朝实录。武宗时,诏国史院纂修《顺宗》、《成宗实录》。仁宗时,纂修《武宗实录》及累朝后妃、功臣传,俾百工各上事迹。英宗时,诏修《仁宗实录》及后妃、功臣传。泰定帝诏修《英宗》、《显宗实录》。文宗时,又诏修《英宗实录》并具书倒剌沙款伏状。顺帝时,诏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传。以上皆见本纪。)明初得元十三朝实录,即据以修辑,此《元史》底本也。然是时徐一夔致书王曰:“史莫过于日历及起居注。元朝不置日历,不设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易一朝,则国史院键遁以修实录而已。”《元史 奸臣传序》亦云,旧史往往详于记善,略于惩恶,盖史官有所忌讳而不敢直书故也。是元之实录已不足为信史,修《元史》者键遁以成书,毋怪乎不协公论。史成后,即有朱右作《拾遗》,解缙作《正误》,而缙致董伦书并有“元史舛误,承命改修”之语,则明祖亦已知《元史》之未善,而有改修之命。今《拾遗》、《正误》及缙所改修者皆不传,殊可惜也。然《元史》大概亦尚完整,则以旧时纂修实录者多有熟于掌故之人,如董文用修国史,于祖宗功德、近戚将相家世勋伐,皆记忆贯串,史馆有所考究,悉应之无遗。(《文用传》)又拜住监修国史,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哈剌哈孙定策功,但书越王秃剌擒阿忽台事,拜住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立命书之。(《拜住传》)可见实录亦自矜慎。其执笔撰述者又多老于文学,如姚燧为一代宗工,当时子孙欲叙述先德者,必得燧文,始可传信,不得者每以为耻。(《燧传》)袁桷在词林,凡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桷传》)欧阳玄擅古文,凡王公大臣墓隧之碑,得玄文以为荣,片言只字,人皆宝重。(《玄传》)而皆与纂修实录之列。(《世祖实录》,李之绍、马绍、李谦、姚燧、张九思、张升所修。《裕宗实录》,张九思所修。《成宗实录》,元明善、程钜夫、邓文原所修。《顺宗实录》,元明善所修。《武宗实录》,元明善、苏天爵所修。《仁宗实录》,元明善、廉惠山、海牙、曹元用所修。《英宗实录》,曹元用、马祖常、廉惠山、海牙所修。《泰定帝实录》,成遵、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所修。《明宗实录》,成遵、谢端所修。《文宗实录》,王结、张起岩、欧阳玄、苏天爵、成遵所修。《宁宗实录》,谢端所修。累朝后妃、功臣传,张起岩、杨宗瑞、揭斯、吕思诚、贡师泰、周伯琦等所修。以上俱见各本传。)明初修史诸臣即抄撮成书,故诸列传尚多老笔而无酿词。其《天文》、《五行》诸志,则有郭守敬所创简仪、仰仪诸说。《职官》、《兵》、《刑》诸志,又有虞集等所修《经世大典》。水利《河渠》诸志,则有郭守敬成法及欧阳玄《河防记》以为据依,故一朝制度亦颇详赡。顺帝一朝虽无实录,而事皆明初修史诸人所目击,睹记较切,故《伯颜》、《太平》、《脱脱》、《哈麻》、《孛罗》、《察罕》、《扩廓》等传,功罪更为分明。末造殉节诸人,则又有张翥所集《忠义录》以资记载。故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议之也。惟中叶以后,大都详于文人而略于种人,则以文人各有传志之类存于世,而种人无之,故无从搜括耳。

案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实录,命修《元史》,宋濂、王为总裁,二月开局,八月成书。而顺帝一朝史犹未备,乃命儒士往北采遗事。明年二月,重开史局,六月书成。今案《元史》列传三十一二卷,已载元末死事诸臣《泰不华》、《余阙》等传矣,乃三十三卷以后,又以开国时《耶律楚材》、《刘秉忠》、《史天倪》、《张柔》、《张弘范》等传编入,几于前后倒置。盖三十二卷以前系初次进呈,三十三卷以后则第二次进呈者,诸臣以太祖威严,恐干烦渎,遂不敢请将前后两书重加编订耳。时日迫促,舛漏自多。如孟珙《蒙达备录》谓,先有蒙古斯国,雄于北边,后绝衰灭。(《辽史》有磨古斯国,盖即珙所称蒙古斯,磨、蒙声相近也。又《辽史》有阻卜酋长磨古斯来侵,则磨古斯乃阻卜酋长之名。)成吉思起事,慕蒙为雄国,乃改称大蒙古国。此为建国号之由,而本纪并不载。又顾宁人指出《元史》列传第八之速不台,即第九之雪不台。第十八之完者都,即二十卷之完者拔都。三十七之石抹也先,即三十九卷之石抹阿辛。益可见修史诸臣但据各家志录家传之类,随得随抄,不复彼此互对,则当日之草率致误可知矣。至贾良伯《死节记》谓余阙妻蒋氏从死,而《元史 阙传》作耶律卜氏,据张毅所记,耶律卜氏乃阙之妾,则《元史》竟以其妾当其妻。又《翦胜野闻》谓,元江浙行省左丞周伯琦被张士诚留于平江数年,士诚败,明太祖以伯琦身为大臣而仕于张氏,遂诛之。今《元史 伯琦传》则谓,士诚既灭,伯琦归鄱阳卒,又与野史互异。此则未可据野史以驳正史者。盖一代修史时,凡稗官丛说,无不搜集,其所弃而不取者,必其无所据依,今反拾其所弃者以驳正史之讹,多见其不知量也。濂等修史必进呈御览,如果周伯琦为明祖所杀,岂敢讳之以为善终哉!阅《元史》者,不得概以舛误疑之也。

金元二史不符处

《金史》,蒙古使唐庆至汴,飞虎军申福、蔡元擅杀之。是唐庆之死由军士擅杀,如宋独松关守将张濡之杀廉希贤也。《元史》则谓,太宗命庆往谕金主黜帝号称臣,金主不听,庆以语侵之,金君臣遂谋害庆,夜半令人入馆杀之。则庆之死又是金主所使矣。案是时哀宗方以曹王讹可出质求退兵,岂复敢杀使招衅,此必元人藉口以为兵端也。《元史 李守贤传》,攻河南,其渠魁强元帅者,以众出奔,守贤追及降之。案《金史》,洛阳既破,强伸复立军府,与元兵力战,此即所谓强元帅也。然伸力战被擒后,北兵语之曰:“汝能一屈膝,即贷汝命。”伸不从,持使北向,伸仍拗头南向受刃,事见《忠义传》。是其殉节最烈,而《元史》谓追及降之,实属曲笔。又《元史 石抹阿辛传》,阿辛将黑军长驱捣汴州,入自仁和门,收图籍,振旅而归。案《金史》《完颜赛不》等传,汴京之围,哀宗以讹可出质,蒙古主即还,使碎不等(即速不台。)围守,未尝攻破汴城。塔察儿与金人战南薰门,亦未尝破门而入。直至哀宗出走,明年崔立以汴城降,蒙古兵始入,其先未尝有攻破城门之事也,《阿辛传》亦误。又《元史 塔察儿传》,与金合达战三峰山,败之。明年壬辰三月,太宗班师,命偕速不台(传又作唆伯台。)围汴。案《金史》《合达》、《蒲阿》二传及《元史 睿宗图类(旧名拖雷。)传》,三峰山之战在壬辰正月,今叙于壬辰之前,作辛卯冬之事,《塔察儿传》亦误。《金本纪》,蔡州破,哀宗传位于宗室承麟,自缢于幽兰堂,承麟为乱兵所杀,《宋史》亦同。《元本纪》则谓获承麟杀之,所谓乱兵者,盖即蒙古兵也。

宋元二史不符处

《元史》本纪,至元十三年,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诸郡降,惟镇巢军复叛。贵遣使招之,守将洪福杀其使,贵亲至城下,福始降,阿术斩之。案《宋史》,洪福附《姜才传》后,福本夏贵家僮,积功为镇巢军统制,贵招之降,不听。元兵攻城,贵亲往,语福欲单骑入城,福信之,门发而伏兵起,遂执福。福大骂贵不忠,以身南向受戮。是福之殉节,凛凛有生气,而《元史》谓其降而又斩,实属曲笔。又本纪,至元十四年,攻重庆,都统赵安以城降,制置使张珏走涪。元帅张德润以舟师邀之,珏遂降。案《宋史 珏传》,重庆陷,珏乘小舟走涪,中道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又欲赴水死,家人挽持不得死。为铁木儿追及,执送京,至西安,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今纵得不死,欲何为哉!”珏乃解弓弦自经死。是珏亦未尝降也,而《元史》竟书曰降,亦属曲笔。(案《元史》本纪,梅应春本宋重庆制置使,为张珏所杀,至是应春子国宾诣阙诉冤,诏以珏付国宾,使复父仇。珏时在京兆,闻之自经死。此另是一说,然亦可见珏之未降也,如已降,则已为元臣,梅国宾敢请得而甘心乎?案《宋史 张珏传》,珏遣赵安破泸州神臂门,执梅应春杀之,盖本宋将降元守泸州而为珏所杀者。)

金史当参观元史

《金史》虽简净,然亦有不明晰处。其叙蒙古兵,或曰大元兵,或曰北兵,或曰大兵,其将帅则曰北帅,或曰大帅,或曰北大帅,皆不著何人。盖元人修《金史》,不便屡以本朝祖宗及将相行文,故多隐括其词,然亦有不可通者。如《讹可传》云:“初大兵期以明年正月,合南北军攻汴梁,故自将攻河中。”所云大兵者谓蒙古兵也,所云自将者指何人耶?及观《元史》,始知即太宗自将也。其自南而北来会者,则睿宗图类也。(太宗弟,旧名拖雷,后追谥睿宗。)是时图类先入蜀,由宋武休关绕出唐邓以趋汴,而太宗在北,攻破河中,从白坡渡河会之,故有禹山、大峰山等战。(《金史》亦不著拖雷名。)既胜,遂趋汴。金哀宗以曹王讹可出质,太宗及图类北归,留大将速不台、塔察儿等围守。(《金史》围汴之将但有碎不,而塔察儿等俱不著。)是冬哀宗出走,明年正月至归德,旋有蒲察官奴斫营之捷。《金史 官奴传》谓,官奴伪与蒙古将忒木碍相约,欲劫帝出降,因知其大将在王家寺,乃乘夜斫营,北军大溃,溺死者三千人。所谓大将者亦不著氏名,以《元史 槊直盾鲁华传》证之,则大将乃撒吉思卜华也。撒吉思卜华追金主于归德,驻营城北,左右皆水,金将官奴来斫营,腹背受敌,一军皆没。《史天泽传》亦云,撒吉思卜华背水而营,天泽谓非驻兵之地,撒吉思卜华不听,果全军皆没。是《金史》不明晰处,必参观于《元史》也。

元史自相歧互处

《史天泽传》谓,太宗三峰山战胜后即北还,留睿宗(图类)总兵图汴。案《塔察儿传》,太宗围汴,金主以曹王讹可出质,太宗与睿宗还河北。《睿宗传》亦云,太宗北还,住夏于官山。五月,太宗不豫,图类祷于天地,太宗疾愈,图类从之北还。是图类与太宗同北归,未尝留围汴京也,《天泽传》误。

《郑鼎传》,鼎从宪宗征大理,由六盘山起行,山路险恶,尝负宪宗以行。既至大理,擒其主,遂平之。案本纪,宪宗二年,命皇弟呼必赉(即世祖,旧名忽必烈。)征大理。三年,平之。四年,还朝。是征大理者世祖,而非宪宗亲行也。八年,宪宗自将伐宋,由西蜀入。九年,崩于钓鱼山。是宪宗亲征者蜀地,而非大理也,《鼎传》何以云从宪宗征大理耶?案《鼎传》,宪宗征大理在庾戌岁,是时尚未登极,而世祖征大理在壬子、癸丑、甲寅三年,岂世祖未征之前,宪宗先已征之,即位后又命世祖往征耶?然《宪宗本纪》所叙,未即位之前,如征钦察征俄罗斯(旧名斡罗思。)等,战功甚多,如果征大理擒其主,岂不叙及?乃《宪纪》并无一字,而《定宗纪》后庾戌之岁,亦无遣莽赉叩(即宪宗,旧名蒙哥。)征大理之事,则《鼎传》所云,或是从世祖征大理,而以为宪宗者误。

《薛塔剌海传》,宪宗八年,从世祖攻钓鱼山苦竹崖。明年,宪宗崩于钓鱼山。案宪宗亲攻钓鱼山时,世祖以皇弟别将兵攻鄂,未尝在钓鱼山也,《薛塔刺海传》误。

《按塔哈传》,(旧名阿塔海。)宋殿帅张彦与都统刘师勇袭吕城,按塔哈、辉图(旧名怀都。)击之,斩彦。案《辉图传》谓,殿帅张彦、安抚刘师勇攻吕城,辉图与战,擒张殿帅。《呼喇珠传》,(旧史忽剌出。)亦谓张殿帅攻吕城,呼喇珠与辉图生擒之。《宋史》,张彦被擒后,元人令其至常州城下招降。是张彦未尝被杀也。《按塔哈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