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2-07 17:29:05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时间及时间统一技术发展历程|
1.2.1 时间发展历程
1.2.2 时间频率基本概念
1.2.3 时间统一技术发展历程
|1.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3.1 基本概念
1.3.2 国外发展历程
1.3.3 国内发展历程
|1.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时间统一的需求与挑战|
1.4.1 时间统一需求与服务
1.4.2 信息网络融合
1.4.3 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时间统一基本概念、技术及方法
|2.1 时间统一基本模型|
|2.2 时间频率系统基本结构|
2.2.1 集中式
2.2.2 分布式
2.2.3 集中—分布式
|2.3 时间建立与产生技术|
2.3.1 时间建立技术
2.3.2 时间频率信号产生与分配
|2.4 时间比对技术|
2.4.1 GNSS共视时间比对
2.4.2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
2.4.3 光纤双向时间比对
|2.5 授时技术|
2.5.1 卫星授时
2.5.2 长/短波授时
2.5.3 网络授时
|2.6 授时监测技术|
2.6.1 GNSS授时监测
2.6.2 长波授时监测
2.6.3 网络授时监测
|2.7 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2.7.1 频率准确度
2.7.2 频率稳定度
2.7.3 相位噪声
2.7.4 频率复现性
2.7.5 频率漂移率
2.7.6 频率偏差
2.7.7 时差
2.7.8 时间同步误差
2.7.9 时间传递不确定度
第3章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时间统一体系
|3.1 架构与特征分析|
3.1.1 网络架构
3.1.2 网络特征分析
3.1.3 时间同步特性分析
|3.2 时间统一体系概念框架|
3.2.1 基本概念
3.2.2 物理组成
3.2.3 运行机制
|3.3 时间统一体系模型|
3.3.1 多层体系模型
3.3.2 分层自治模型
3.3.3 基于钟差相对不变性的拓扑聚合模型
|3.4 时间统一体系能力|
3.4.1 天基高精度守时能力
3.4.2 网络化高精度时间同步能力
3.4.3 面向通导遥融合的全网泛在精准时间服务能力
第4章 天地协同时间基准建立与表达
|4.1 基本概念|
|4.2 守时原子钟|
4.2.1 氢原子钟
4.2.2 铯原子钟
4.2.3 铷原子钟
|4.3 时间基准建立模式|
4.3.1 地面时间基准
4.3.2 地面网络化时间基准
4.3.3 天地协同时间基准
|4.4 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4.4.1 数据预处理技术
4.4.2 时间产生技术
4.4.3 时间基准评估技术
第5章 高精度时间比对技术
|5.1 卫星共视时间比对技术|
5.1.1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5.1.2 误差分析及改正模型
|5.2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5.2.1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5.2.2 误差分析及改正模型
|5.3 星地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5.3.1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5.3.2 误差分析及改正模型
|5.4 星间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5.4.1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5.4.2 误差分析及改正模型
|5.5 光纤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5.5.1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5.5.2 误差分析及改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