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不合时宜的沉思
本书是尼采中晚期作品,收录了尼采四篇“沉思”:《《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瓦格纳在拜雷特》,前两篇探讨消极的,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和历史学,后两篇是对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和瓦格纳的颂歌。尼采在本书中完成了一种彻底的重新评价,他将“不合时宜”等同于单纯性和真诚性的高贵品质,认为被敬仰和喜爱的哲学家在其关于生活价值的问题中想到的从法律史22.6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按中国革命史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献,共计3卷,15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最大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法律史115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黄帝思想与中华引擎1
本书以2015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陵学术会议的论文为主要内容,讨论的问题集中在黄帝思想和廖凯原教授提出的KQID理论和轩辕文化文明2.0的社会发展战略上。本书是系统研究黄帝思想的著述,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拓性与独特性。尤其是廖凯原教授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对黄帝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的研究,在我国学界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史21.2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上海法制史(第二版)
上海法制史(第二版)》是一本以上海地方法制史为主题的通史类著作。它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各时期法制建设的情况,涉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学教育、律师等一些内容,其中也包括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法律制度、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民代表会议政府的法律制度。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从古代至解放后接管时期之前各时期法制建设的情况,下编则专论上海现代法制史,并将上海法制史的下限延伸至21世纪。法律史44.2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口述中国海商法史
本书是一本访谈实录,包括了30余位海商法专家学者的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世纪50年代即参加《海商法》初次起草的学者、80年代初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北京帮助《海商法》起草的外国专家、第一代海商法教授、第一代海事法官和律师、在航运相关公司从业几十年的商业人士,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采访秉持“去中心化”的理念,通过这些人士从不同角度的讲述,追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商法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艰苦历程。法律史31.5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大清现行刑律讲义
“律例叢刊”是以《大清律例》爲主要内容,分研究論文、專題研究以及大清律例點校等不同形式,對我國古代法典之最後形態及典型代表進行深入多視角的研究。“律例叢刊”内容深藴我國傳統法制之經驗,凝結數千年綿延不竭之文化,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律例叢刊”之《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是晚清著名律學家、法律館總纂官吉同鈞爲講習《大清現行刑律》而專門撰寫,共八卷,與《大清現行刑律》體例相對應,分爲“名例、職制、法律史43.2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清代刑罚研究(1736~1911)
本书以《清史稿·刑法二》对清代刑罚种类的总结为基础,将内容分成上下两篇。上篇为死刑,下篇为流、徒、笞杖、枷号、赎刑、锁带铁杆(石礅)等刑罚。本书在研究某种具体刑罚时,重点研究其执行(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新出现的锁带铁杆、石礅刑和晚清被普遍使用的站笼刑,本书还会详细研究其产生(被推广实施)的原因。在研究死刑等刑罚时,还会涉及文学作品中的刑罚书写等问题。先行有关清代刑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具体刑罚(以法律史58.4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传统法律方法论
中国古代法律人在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法律方法。儒家学者或“引经注律”,或“引律注经”,将经学诠释学发挥到极致;法家学者以严格适用法律为旨归,将法律解释推向更精确、更精巧的境地,两者合力,共同型塑了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方法体系。法律解释方法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催生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法典——《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不仅集汉、晋以来注律、释律方法之大成,而且在“制律”方法方面还法律史23.6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唐代钱法考
唐代是自然经济式微、货币经济逐渐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其显著标志就是记重钱体系渐趋崩溃以及元宝钱体系随之诞生和发展。本书以历代钱法规则变迁为背景,以唐代钱货法制运行为剖面,透过经济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宏观视角,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考古资料,加以系统辑佚、考证和研究。同时,借鉴关联学科前沿成果,全面论证唐代货币法制的演进与运行,讨论唐代钱法基本职能、理论学说、适用状况等基本问题。法律史19.4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近代法律人的世界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于2016年5月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近代法律史论坛”的成果结集。书中以“近代法律人的世界”为主题,从“思想与观念”“司法群画像”“法律人的成长”等议题,讨论了法学家的人生经历、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法学思想、法官群体的构成及其司法实践、法律人的社会交往等问题。法律史26.7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
《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对2000年至2011年(部分内容到2012年)中国法律史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盘点和评述,对本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目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借此书写中国法律史的学术史。全书分导论、古代法律史研究、近代法律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史研究四章,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法律史学开展情况和主要研究成果,作了比较客观全面的介绍、评论与分析。附录法律史28.5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律注文献丛考
律注是中国古代法律解释学、古代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伯元研究员著《律注文献丛考》,以法律文献及其注疏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考证和阐述了我国古代律注文献的概况。全书由22篇构成,分别就秦汉时期的律注文献、唐代律注文献、明代律注文献、清代律注文献、刑法类书目及有关律令、法律用语等进行了扎实的考证。作品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注文的考析,又有佚注的辑考,还有版本的考异,时出新见,多为前人所未发见。法律史20.2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70年(全2册)
本书是高铭暄教授和赵秉志教授合著的对中国刑法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刑法学研究状况进行分年度介绍、综述的合集,展示了70年来中国刑法学者从事刑法学研究的历程、成果和贡献,是一部70年来我国刑法学研究历程的史实性著作,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纪念价值。本书也是一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法律史111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清代司法演变内在逻辑贯通论:新历史法学实践
本书研究涉及清代司法演变动态过程中的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也关涉司法活动中的群体、现象与案例。本书的研究尤为重视地方官书、地方档案的运用,力求从这些对地方司法实践活动的文献记载中钩沉发微,在中央与地方文献的互视中考察制度执行的动态过程,重视“纸面法”走向“活法”之间所经过的历程。这些个案的研究,始终贯穿了这种互视的方法,体现出共同的思考旨归:寻找导致这些纷纭变化的背后推力,亦即清代中后期司法制度演变法律史23.8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近代法律史研究(第1辑))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律史研究群于2015年7月举办的“第一届近代法律史论坛暨纪念瞿同祖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成果结集,以“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为主题,探讨以下议题:传统法律及其近代变革、体制变革与司法建设、革命政权的司法与政制、人物与法律变革、中外法律互动等等。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法律史23.7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日本文化法治
本书对日本文化法治历史变迁做了梳理,并剖析了日本文化行政法治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实施现状;重点从电影、音乐、广播电视、出版、游戏、广告和互联网七个文化产业领域入手,梳理了日本上述各领域的法律制定缘起、具体内容及其发展沿革和实施情况,探讨了日本政府及各行业协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举措;分析了日本文化法治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资中国借鉴之处。法律史23.6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唐律新探(第4版)
《唐律新探(第4版)》内容简介:唐律集我国唐前立法之大成,开唐后立法之先河,是我国古代法的缩影本。掌握了它,便可知晓我国古代法之大概。唐律又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对东亚一些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掌握了它,又可了解这些国家立法的一些侧面。《唐律新探(第4版)》从法律思想、法典结构、具体内容、与唐后及国外法典的比较等各种角度,探索了唐律,给人以一种崭新的视野。它不仅是学习和研究法学,特别是法律史学法律史24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西周涉法铭文汇释及考证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但有数篇涉法铭文。西周涉法铭文总体数量虽不多,但因为涉及到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尚属薄弱。本论著以“西周涉法铭文汇释及考证”为题,作了西周涉法铭文的汇释和翻译,在此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周涉法铭文作专题考证,包括诉讼程序考证、罪名考证、刑名考证、司法职官考证、法律词语考证和相关问题考证。本论著在铭文汇释和翻译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在专法律史22.5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一辑)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按中国革命史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法律文献,共计2卷,10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最大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法律史49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从讼师到律师: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转型研究
清末民初,“律师兴,讼师灭”。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律师是舶来品。两者类似,又不同。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另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讼师的生存状态和律师的执业实况,探究舍旧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对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资源,透过“新气象”和“法律史22.6万字2.6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