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传统舞蹈,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可以说是山西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高跷走兽》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国家非遗文化高跷走兽的形成发展历程,讲述了高跷走兽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传承困境。本书在不失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兼具了它的可读性,让读者对高跷走兽有一个更民间艺术5.6万字2.7万人气-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七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七卷,介绍了满族、鄂温克族的剪纸。民间艺术15.4万字2.7万人气 澄泥砚制作技艺
澄泥砚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至顶峰。清初,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澄泥砚制作技艺渐趋沉寂。1986年开始,蔺永茂、蔺涛父子着手恢复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工作,并于1991年使这一传统技艺重现人间。《澄泥砚制作技艺》从新绛独特的地域文化入手,以非遗保护发展的视角,走进绛州,梳理澄泥砚的前世今生,细述恢复传统技艺的艰辛的同时,随三代传承人的足迹,观察现代社会背景下非遗保护发展的路径,进而民间艺术7.2万字2.7万人气- 会员
老北京风情泥塑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老北京风情为表现对象的泥塑作品,本书语言流畅,京腔京韵,所收录的泥塑作品描绘了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涉及出行、娱乐、商业、文化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北京人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民间艺术5.6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全集共8卷)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本书内容涉及美术学、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突破性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民间艺术138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教材与教法
本教材由基本概念、手绢花基础训练、手绢花技巧基础训练、手绢花技巧表演训练、表演组合范例,五个章节构成。以东北秧歌手绢花为训练核心,由浅入深,从单一元素到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把握东北秧歌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手绢花的做法以及手绢花技巧。民间艺术5.1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
本书从我国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内涵讲起,对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曲艺、民间元素的现代表达、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赣剧等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到制作技艺的分析、表演和传承,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和现状。本书不仅体现出我国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也对民间艺术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对民间艺术15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鼓词(振兴地方戏曲艺术系列)
赵树理是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生长在山西省晋城市的千年古县——沁水县,从小浸泡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中接受民间曲艺的熏陶。赵树理将当地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沁水鼓儿词”融入抗战文艺活动中,创作出卓越的大众曲艺鼓词,赢得党和人民的爱戴和关注。《振兴地方戏曲艺术系列:鼓词》集合了赵树理的《开河渠》、《茂林恨》、《石不烂赶车》等经典鼓词作品。民间艺术1.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陕北道情·子长卷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种,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极具陕北地方特色。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叙事性强,说唱兼存。《陕北道情》系列图书,是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本书为《陕北道情·子长卷》。民间艺术21.9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剪纸艺术
本书收编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宋文铎先生近百幅剪纸精品,并配有专家撰写的序和评介文章。宋文铎先生的剪纸作品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手法多样,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发展导向。本书不仅适合文化、科研单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纸爱好者参考和鉴赏。民间艺术4.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五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五卷,介绍了毛南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的剪纸。民间艺术17.5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二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二卷,介绍了藏族、羌族、彝族的剪纸。民间艺术16.7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唐卡艺术全书(彩图精装)
宛华编著的这本《唐卡艺术全书》分别从雪域高原的珍宝、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与鉴赏、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唐卡中的历史传说、藏传佛教中的祖师、唐卡中的诸尊、唐卡中的曼荼罗、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医药等lO个方面介绍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本书首先介绍唐卡的基础知识、制作方法及鉴赏知识,让读者对唐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按照唐卡的不同题材内容,分列唐卡中所描绘的佛教基本观、历史传说、各派祖师、神民间艺术14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
本书通过汉画像艺术,来探讨汉代民俗生活的世俗画卷,看看二千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生产、交往、娱乐、饮食的,以此来探讨汉代人对宇宙、时空、生死、神鬼、仙妖等的民俗观念。民间艺术31.2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四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民间艺术14.4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平遥,这座充满晋商历史韵味的古城,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活态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在本书中,作者以新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一技艺的历史脉络、发展轨迹以及当前状态。书中不仅追溯了平遥推光漆器髹漆技艺的古老渊源和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还详细描绘了平遥漆器漆艺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匠人的技艺传承。民间艺术6.7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陇东南民间抒情学:陇东南民歌的民间抒情智慧
本书立足陇东南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研究价值,系统阐述了陇东南民歌的民间抒情传统;立足陇东南社火曲、山歌和童谣,系统阐述了陇东南民歌的民间抒情性格;立足陇东南西和乞巧歌、礼县西和春官唱词、张家川花儿、西和礼县甘山体诗歌,系统阐述了陇东南民歌的典型抒情形态;立足陇东南民歌的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系统阐述了陇东南民歌民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形态及开发价值。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基于陇东南民歌抒情智慧的民间抒民间艺术23.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
陇东南地区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汇之地,境内民间文艺形式繁多,特色鲜明。本书首先对陇东南地区源远流长的伏羲、女娲神话及其流变进行研究。其次,立足陇东南地区远古物质文明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就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进行研究。再次,立足陇东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重点论述了陇东南民间讲唱艺术、陇东南古代文学、民间文学、陇东南地区艺术考古等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19.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文博天下
本书是雷达全集第一卷,是民间艺术论集,分为采风散记、秦声史录、论陕西方言、论韩城民艺、论民间故事、论民间歌曲、论民间舞蹈、论民族乐器、论西安鼓乐、论民间美术等等关于民间艺术内容的文论集。该书的出版,对保存和阐释秦地民间文化的精神有积极意义。民间艺术33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一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一卷,介绍了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的剪纸。民间艺术19.1万字2.3万人气